梁皇寶懺──佛法修行次第



果竣法師說梁皇寶懺是懺王,祖師說這部懺是集大藏經之精華於一身,只要依懺文中佛陀的教化去修行,成佛都有餘。只是仔細看了懺文內容,還真難在一世中就做到,我就截取修六波羅蜜所能獲得之利益與各位分享。佛說:


為人富豪、國王長者,從禮事三寶中來


為人大富,從布施中來


為人長壽,從持戒中來


為人端正,從忍辱中來


為人勤修,無有懈怠,從精進中來


為人才明遠達,從智慧中來


為人潔淨無疾病,從慈心中來


為人長大姝好,恭敬人故


 


法師說整部的梁皇寶懺將佛法的內容闡述的很清楚,修行次第也很清楚,其主要內容為:


 


(一)皈依三寶


要時時皈依,念念皈依,如此就能以防造惡業。


 


法師舉了一個自身的例子說明皈依三寶的重要。他未出家前曾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,當時他請教師父該怎麼處理?師父要他持準提神咒念二十萬遍,而且是連前四句都要持。過一段時間後,法師覺得再加上那四句,實在有點長,於是他再請教師父是否一定得念那四句,想討價還價一下。師父說一定要,而且向法師解釋那四句的意思,第一句「稽首歸依蘇悉帝,蘇悉帝指的是法寶」、「頭面頂禮七俱胝,七俱胝指的是佛寶」、「我今稱讚大準提,大準提指的是僧寶」、「惟願慈悲垂加護,意思是受三寶加持」,所以這四句的意思就是皈依佛法僧。


當快持完二十萬遍時,有天法師到農禪寺用齋,師父見到他就告訴他:「你問題快解決了!」法師回師父:「不可能。」因為那是件不容易解決的大事,或許要說是根本就解決不了。至於什麼事,法師並未說明,個人覺得事件本身為何一點都不重要,我們只需要有這樣的事就可以。後來當法師持完二十萬遍時,想不到那件令人棘手的事,居然迎刃而解,非常令人不可思議。由此可知皈依三寶的重要,而且不是只在皈依大典時才皈依三寶,而是要念念都皈依。


有位法師在未出家前我們就認識,當時她想出家卻遭家人反對,因而問果祺法師該怎麼辦?果祺法師也是要她持準提神咒念二十萬遍,後來也如願出家。而為何持咒會有這麼大的效用?同樣的在《學佛群疑》有篇題目為:「持咒有用嗎?」裏師父有很詳細的解釋。


聽完法師開示後,我也深深覺得自己的修行有很大的障礙,才剛擺脫他人的障礙因素,卻又被自己健康的問題所障礙。於是我也發願要持準提神咒念二十萬遍,希望自己能修行無障礙,可是在持了後才發現,最快最快一個小時大概只能持420450遍,我預計每天要持1,250遍,算一算一天要用三個小時持咒,然後要持160天才能圓滿,時間真是有點夠久。但我還是要持,想想用160天換取未來的歲月,也是划算的,雖然不知能再活多久,可是資糧是可以帶到未來世中的,所以還是要做。


 


(二)斷疑生信


如果心生疑,疑惑的原因就是不信因果,如此就會造,業會障礙我們修行、證道、見佛,最後就會產生,這就是惑→業→苦。法師說有清楚因果的觀念,才有資格稱為學佛。


祖師們也說,信有多大跟佛菩薩的感應就有多大。這聽起來好像有點迷信,但這些都是祖師們用生命去體驗來的,絕對錯不了!只是學佛需有明師指導,才能在正法中精進,可是在要滿街自稱為「名師」中要遇到真正的「明師」是件很不容易的事。而我們的師父一直說自己只是個和尚,是個凡夫而已,更不准別人把他當神來崇拜,但我們卻能從師父的身口意中看到真正的佛法,進而發願精進修行,所以法鼓山的信眾們都要慶幸此生能遇到師父。


 



(三)懺悔業障


已造的惡業補救的方法就是懺悔,否則會造成修行上的障礙,這障礙包括心、身、環境等等,使得我們不能安心於修行上,這是業障,因此要懺悔。


果竣法師也說,他年輕時很想學佛,但不知去哪裏學,後來有人帶他去聽人講道理,聽完後就告訴他已在天堂掛好號了,只是法師後來發現他並掛成。後來又看到了一幅廣告說「只要三個月,保證成為阿羅漢」,他也真的去報名,最後發現是鬧劇一場。法師說這就是障礙,現在有人問他平常何用功?他說:「拜佛!」原因為消業障,於是別人就用很懷疑問的口氣問他:「哪有那麼多的業障可消?」


當然是有囉!累世以來的還來不及消完,就又造了惡業,所以當然要一直懺悔業障。法師說普賢菩薩已經是快成佛的大菩薩,祂在十大願中的第四願是「懺悔業障」,連大菩薩都要懺悔業障,何況是我們凡夫呢?法師還說,師父說過如果不拜佛業障很難消。所以師父閉關的前半年什麼都不做,只專心拜佛,而師父在當小沙彌時也因一有時間就拜觀世音菩薩,因而開智慧的。


聽完法師開示後,我又加了個功課給自己,就是每天要用半個小時的時間拜佛,而且要加上念懺悔偈。希望自己的業障能早日消除,而拜佛也是三業(身口意)精進方式的一種。


 


(四)發菩提心


就是大悲願心,成佛修行的根本。師父說:「不發大菩提心,不得大解脫」而菩提心就是佛心。因此華嚴經云「忘失菩提心,忘失善法,是魔業」。所以不發心即使做善事也與佛法不相應,所感得的果報是凡夫果報。


而菩提心難發卻易退。法師說了自己的一個例子,他說師父以前都是美國、台灣各待三個月,師父每次要去美國前都會分批的向法師們開示。有一次師父要回美國前依例開示,可是呢那次讓法師們等了很久,因為師父法務繁忙,最後好不容易等到師父來開示,可是還沒開始又有人來找師父了,所以法師們只好再等。這時果竣法師看到師父這麼忙、這麼累,就動了個念頭,他心想:「出家為何這麼忙?這麼累?將來一定不蓋道場,不收徒弟。」


後來師父終於進來開示,剛好坐在果竣法師的對面,師父一開始就說:「剛剛有人看到師父這麼累、這麼忙,就說心想將來一定不蓋道場,不收徒弟。」「只要有道心、有悲心的人,就算再怎麼忙、再怎麼累,都會不以為苦的,只要有菩提心就會心甘情願的去做。」如同在《美好晚年》書中,師父說:『我主動要做的,是發起一些社會運動,這是我很高興、很歡喜做的事,所以做起來很輕鬆;而被動的事,我只是應對而已,不需要花太多心血。主動是事是興趣,被動的事是任務,興趣和任務都不是負擔,所以我把這段期間的生活,稱為「美好的晚年」。


我覺得果竣法師和師父很能心心相應,在聖基會上法師的課時,他也提過自己未家前第一次去打禪七,發現腿實在痛到不行,那時他心想:「以後再也不來打七了,這麼痛苦,還是回到念佛法門去。」後來師父在開示中就說:「今天有人腿痛,然後就想以後再也不來參加禪七了。」


依我們看來師父好像有神通,否則怎麼會知道別人在想什麼?師父曾說過神通對禪修而言只是個副產品,一點也不神奇,也不必去追求。我想或許是因為師父的心如明鏡,所以才能照見我們的心,因此這並不算神通,只是彼此的心相互感應到而已。


 


(五)發願


法師說「有山一樣高的菩提心,就要有海一樣的願。」


因此我認為「發菩提心與發願」二者關係是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的。因此懺文卷九有段內容為「今日道場同業大眾,從今日去,至於菩提,行菩薩道,誓莫退還,先度生眾,然後做佛,若未得道中間,猶滯生死者,以此願立,令此大眾,在所生處,身口意業,恆自清淨,常發柔軟心、調和心、不放逸心、寂滅心、真心、不雜亂心、無貪吝心、大勝心、大慈心、安住心、歡喜心、先度一切心,如是等廣大勝妙之心,專求多聞,修離欲定,饒益安樂一切眾生,不捨菩提願,同成正覺


 


(六)迴向


即為布施與分享,分為


(1)迴自向他,這樣的心就像如世間父母把最好的都會留給子女般。


(2)迴因向果:行菩薩道是因,成佛是果。


(3)迴事向理:事指所修的一切功德;理是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,如心經中「無智亦無得」,也像《金剛經》中「我應滅度一切眾生,滅度一切眾生,己而無一眾生滅度者」,因為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壽者相、無眾生相,最後實證空性。


法師開示說,我們應迴向,令眾人離苦得樂,讓壞人變成好人,受苦受難者能轉苦為樂,這就是菩薩心。拜梁皇寶懺最主要的目的是發大悲心,就是發菩提心及菩提願,要自悲悲他,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。


  看完上述六大項後,相信大家更能明瞭如何修學佛法了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菩提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