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(7


 


陳義孝居士著


 


十一、一個簡單的念佛儀式


念佛儀式,有繁有簡,可隨各人喜歡;功德大小,則胥視行者心存誠敬多少而定。若無誠敬,任何儀式,皆失意義。這裡要介紹一個簡單易行的念佛儀式如下:


 


每日早晚,向西正立,合掌問訊,或焚香頂禮三拜,念:


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  三聲


阿彌陀佛  坐立均可,念百聲千聲或萬聲


南無觀世音菩薩  三聲


南無大勢至菩薩  三聲


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  三聲


念畢,再念大慈菩薩讚佛懺罪回向發願全偈一遍:


十方三世佛,阿彌陀第一,


九品度眾生,威德無窮極。


我今大歸依,懺悔三業罪,


凡有諸福善,至心用回向。


願同念佛人,感應隨時現,


臨終西方境,分明在目前。


見聞皆精進,共生極樂國,


見佛了生死,如佛度一切。


最後,問訊或頂禮三拜而退。


 


注意事項:


1、家中若供有西方三聖像,須對佛禮念。


 


2、念佛時,記住要發乎心、出乎口、入乎耳。


 


3、佛數應由少漸多,不可由多漸少,又須持之有恆,不可或作或輟。


 


4、正課時念佛,平時更要念佛,以便佛不離心,心不離佛,淨念相繼,無有間斷。


 


5、在穢處或躺在床上,不可出聲念佛,因與律儀不合,只宜在心中默念,口念默念,功德一樣的。


 


6、拜佛時,要拜佛如佛在,即要觀想所拜之佛就在面前,我以最誠敬之心頂禮,這樣拜佛,才能感應道交,福至心靈。


 


7、拜佛要注意三件事:(一)收攝其身,即拜佛時不得有任何不合規矩的舉動;(二)鄭重其語,即拜佛時不得與旁人閑話;(三)誠敬其意,即不得以輕心慢心拜佛,要心無旁騖,衷心誠懇。


 


8、凡禮拜務必從容,五體投地,徐徐而拜,不可急起急落,不管是拜佛、拜塔、拜經,或拜出家人,皆應如此。


 


9、念回向發願文時,必須特別用心,要做到字字從心裡過,以便在八識田中,留下深刻的印象;最忌視同具文,隨便背過,徒具形式,那是沒有效果的。


 


10、上列之大慈菩薩讚佛懺罪回向發願偈,古德說,此偈有大威力,能滅一切罪,長一切福,若每日如是,必中品生,如教人念,得大福報。若嫌之太長,可念普賢菩薩之發願偈:「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。」或文殊菩薩之發願偈:「願我命終時,盡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剎。」兩位大菩薩的發願偈完全一樣,只是一個七言,一個五言而已。


 


十二、古德時賢的金玉良言


有位文學家說,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,是一個很聰明的人。在淨土門中,有許多古德時賢充滿智慧的金玉良言,讀之令人茅塞頓開,有「勝讀十年書」之感。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這些智慧的花朵,並以之作為自己進修的基石,做一個聰明的念佛人。


 


夫稱三昧者何?思專想寂之謂也。思專,則志一不分;想寂,則氣虛神朗。氣虛則智悟其照,神朗則無幽不徹。是二者,自然之玄符,會一而致用也。——晉‧慧遠大師 


 


(編者按)思專,即心中只有阿彌陀佛;想寂,即除佛之外無絲毫其他的雜念存在。慧遠大師乃中國淨土宗初祖,他的這個「思專想寂」慈訓,乃是念佛法門的精要所在,足為千秋萬世後學之指南。


 


勞生役役,其止無日。地獄諸苦,不可不懼;九品淨業,不可不修。——後魏‧曇鸞大師 


 


如汝所念,遂汝所願。漸漸鳩皮鶴髮,看看行步龍鍾。假饒金玉滿堂,豈免衰殘老病?任汝千般快樂,無常終是到來。唯有徑路修行,但念阿彌陀佛。此真入佛之精要!修餘行業,迂僻難成;唯此法門,速超生死。——唐‧善導大師 


 


當於淨土起增進心,於閻浮提起厭離心。——唐‧少康大師 


 


有禪無淨土,十人九蹉路;陰境若現前,瞥爾隨他去。


無禪有淨土,萬修萬人去;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。


有禪有淨土,猶如帶角虎;現世為人師,來世作佛祖。


無禪無淨土,鐵床并銅柱;萬劫與千生,沒箇人依怙。


——宋‧延壽大師 


 


今人多好說參悟,好說了生死,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,謂之豎超三界。斯陀含,猶一往一來,況凡夫乎?此土眾生,多是先生西方,然後了悟。生西方一門,謂之橫超三界,萬無一失。予見新生後學,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,閑思妄想,越覺沸騰,便謂念佛工夫,不能攝心。不知汝無量劫來,生死根由,如何能得即斷?且萬念紛飛之際,正是做工夫時節,旋收旋散,旋散旋收,久後工夫純熟,自然妄念不起。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,虧這句佛耳,如不念佛之時,瀾翻潮湧,剎那不停者,自己豈能覺乎!——明‧蓮池大師 


 


世人但知祖師門下,以悟為上,悟心本意,要出生死,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?參禪者,多未必出,而念佛者,出生死無疑。所以然者,參禪離想,念佛專在想,以眾生久沉妄想,離之實難,若即染想,而變淨想,是以毒攻毒,變換之法耳。故參究難悟,念佛易成,若果為生死心切,以參究心念佛,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。——明‧憨山大師 


 


只貴信得及,守得穩,直下念去,或晝夜十萬,或五萬三萬,以決定不缺為準。畢此一生,誓無改變,而不得往生者,三世諸佛便為誑語。勿貪世間文字詩詞,而礙正法!勿逐慳、貪、嫉妒、我慢、鄙覆習氣,而自毀傷!世情淡一分,佛法自有一分得力。娑婆活計輕一分,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。彈指歸安養,閻浮不可留。——清‧蕅益大師 


 


念佛三昧,其來尚矣。雖曰功高易進,而末世行人,罕獲靈驗。良由信願不專,未能導其善行,以要歸淨土故也。苟無真信,雖念佛持齋,放生修福,只是世間善人,報生善處受樂。當受樂時即造業,既造業已必墮苦。正眼觀之,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,僅差一步耳。我雖障深業重,久居苦域,是彌陀心內之眾生;彌陀雖萬德莊嚴,遠在十萬億剎之外,是我心內之佛。既是心性無二,自然感應道交,如磁石吸鐵,無可疑者。所謂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也。——清‧行策大師 


 


在此土修行,其進道也難;彼土往生,其成佛也易。易故一生可致,難故累劫未成。是以往聖前賢,人人趣向;千經萬論,處處指歸。末世修行,無越於此。然經稱少善不生,多福乃至。言多福,則莫若執持名號;言多善,則莫若發廣大心。是以暫持聖號,勝於布施百年;一發大心,超過修行歷劫。蓋念佛本期作佛,大心不發,則雖念奚為?發心原為修行,淨土不生,則雖發易退!是則下菩提種,耕以念佛之犁,道果自然增長;乘大願船,入於淨土之海,西方決定往生。茫茫大夢中,長夜誰能寤。反戀夢中歡,將醒還重做。做得不如前,一錯是百錯。做得勝如前,依然空麼羅。造了夢中業,從苦又入苦。勸君早回頭,直走西方路。萬緣都放下,勤修淨業課。日夜望還鄉,一心求覺悟。豁然心地空,即是真淨土。彌陀忽現前,原來是這箇。——清‧實賢大師 


 


吾人生死關頭,唯二種力:一者、心緒多端,重處偏墜,此心力也;二者、如人負債,強者先牽,此業力也。業力最大,心力尤大。以業無自除,全依於心,故心重能使業強。今以重心而修淨業,則淨業強。他日報盡命終,定生西方,不生餘處矣。如大樹大牆,尋常向西而歪,他日若倒,決不向餘處也。真為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持佛名號,此十六字,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。有禪者問曰:一切諸法,悉皆如夢。娑婆固夢也,極樂亦夢也。同是一夢,修之何益?答曰:不然!七地以前,夢中修道。無明大夢,雖等覺猶眠。唯佛一人,始稱大覺。當夢眼未開之時,苦樂宛然。與其夢受娑婆之苦,何若夢受極樂之樂。況娑婆之夢,從夢入夢,展轉沉迷者也。極樂之夢,從夢入覺,漸至大覺者也。夢雖同,而所以夢者,實不同也,可概論乎?——清‧際醒大師 


 


淨土法門,別無奇特。但要懇切至誠,無不蒙佛接引,帶業往生。既有真心切願,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,無論行住坐臥,語默動靜,穿衣喫飯,及大小便利等,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,必須令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,心佛無二,心佛一如。若能念茲在茲,念極情忘,心空佛現,則於現生之中,便能親證三昧,待至臨終,生上上品,可謂極修持之能事矣。隨忙隨閑,不離彌陀名號;順境逆境,不忘求生西方。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只要念得熟,成佛尚有餘裕!不學他法,又有何憾?心跳惡夢,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;然現境雖有善惡,轉變在乎自己;惡業現而專心念佛,則惡因緣變為善因緣矣。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,持齋念佛,改惡修善,知因識果,植福培德,以企現生消除業障,臨終正念往生,庶不虛此一生,及親為如來弟子耳。——民國‧印光大師 


 


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,修成佛之道。成佛之道是大定,心中有定就是在道。修淨土,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;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,即離了道。修行人世間事儘量少管,佛門中事也少管,不要有是非人我,一心念佛,有空時間多看經,與佛菩薩交往談天,豈不甚好?金剛經由始至終解答兩個很重要的問題,一是「云何安住其心?」一是「云何降伏其心?」在淨宗就很簡單:云何安住其心?阿彌陀佛!云何降伏其心?阿彌陀佛!一句阿彌陀佛,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。若想成佛就要學佛之慈悲。念佛人要有大悲心,對一切眾生要慈悲,否則與極樂世界不相應。對五欲六塵起貪求心,無有厭足,道業難以成就,往生淨土必有障礙。只要對於世間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,即可隨時往生,感應道交亦從此處來。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造業決定受報。與其造惡業,不如造善業;與其造善業,不如修淨業。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曾發四十八願,我們的願力若與四十八願相同,可說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。以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,作為我們自己的四十八願,就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。——淨空上人 


 


以上所列,皆高僧大德之語錄;至於在家居士,如古時之王龍舒、彭二林,及近代之江味農、 方倫 居士等,對淨土法門,亦有許多精辟的見解和寶貴的指示,特錄於下,以饗讀者:


 


凡聞惡聲,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,願一切人不為惡行;凡見善事,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,願一切人皆為善行;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,常在目前,便念念不忘;能如此者,其於淨土決定往生。—— 王龍舒 居士 


 


子等歸向極樂,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,外不為六塵所染,內不為七情所錮;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。—— 彭二林 居士 


 


須知起念即妄,念佛之念,亦妄非真,何以故?真如之性,本無念故。但因凡夫染念不停,不得已,故借念佛之淨念,治其住塵之染念。蓋念佛之念,雖非真如之本體,卻有趨向真如之妙用。何以故?真如是清淨心,佛念是清淨念,同是清淨,得以相應故。所以念佛之念,念念不已,能至無念,故曰殊勝方便。—— 江味農 居士 


 


修禪要無心無境,所以在禪定中,不管見何境界,皆是魔事。修淨要有心有境,所以在念佛中,若見境界,凡所見與所念相符者,皆是正,所見與所念不符者,皆是邪。但還要知道:縱使所現之境,確為佛境,然若執之過甚,則亦成魔。楞嚴經說: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,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」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遠公一生,三見聖相,而亦不理不說,此正所以教後人:勿因貪戀、欣喜、分別、執著,而失念著魔也。所以與所念相符,尚且如此穩定凝重,何況不符。說念佛是做無生的工夫,錯了,實在念佛做的,是有生的工夫。目的是要離此娑婆,生在極樂國,所以念佛人,念念要做離濁世,生淨土想。倘若誤認為:念佛是求無生,那是自破其法,把淨土的效用,連根掘起,可知這一錯非同小可,而必須加以糾正。不念佛時,並不覺得有念頭,念佛時,反而覺得念頭多者,這些念頭,並不是念佛後才生起的,乃是本來就有,經念佛才發覺耳。一切眾生,平日胸中,皆有無限妄想,憧憬未來,作生死根本,作三惡道根本,而主人翁向來迷於塵境,總不覺得。一旦經世途挫折,或善友提醒,乃幡然覺悟,精勤念佛,方才發現妄想眾多,擾亂心體。此後若繼續精勤,念佛不輟,則彼妄想,自漸次消滅,終得圓證真常,成就佛道。不能六字都用心時,但著重一字,便等於六字俱在。大概:急念時,應著重「阿」字,緩念時,應著重「陀」字,則心自定,試之!有相有語的念佛,是念應身佛,無相無語的念佛,是念法身佛。應身是有相的假佛,所以念應身佛,是為凡夫而說之法。法身是無相的真佛,所以念法身佛,才是為聖者而說之法。經中說:「端坐念實相」,這實相便是眾生的自性,諸佛的法身,無相之相,故名實相。此外有相之相,不管他如何莊嚴,皆是虛妄,未離生滅。可知教念應身佛是方便,教念法身佛,才是究竟。不過,學者若不懂得實相念法身佛,還是照舊念應身佛,先做到往生極樂國再說。


 


禪與淨土,關係密切,兩宗行人,功夫粗淺者,每見禪淨不同處,因僅見一邊說無,一邊說有也。功夫精微者,則見禪淨相同,蓋深知極樂四種淨土中的常寂光土,便是禪家的最高境界,而禪門中的涅槃妙心,也便是真正的淨土。不同是見其中途,相同是見其終點,造詣既異,故見解亦異也。念佛明明是心住於佛,怎麼說無住生心呢?須知淨是淨,禪是禪,這兩門各有其境界,不宜混淆。凡有住生心者,皆有生處,凡夫住六塵而生心,住於貪瞋癡煩惱而生心,故其生處為三界六道。念佛人住於佛而生心,故其生處為佛國淨土,境雖不同,其有生則同。生佛國的最後,還要把這一念——念佛之心遣去,才是無生無滅,無為無相的涅槃,這不但是往生以後的事,也是過三賢十聖以後的事。心中有一佛存在,這是淨土宗的境界,並不是禪宗的境界。—— 方倫 居士 


 


十三、科學時代的往生實例


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,被稱為科學時代,在那一百年中,緣熟而往生西方淨土者,不知凡幾,雖《淨土聖賢錄》和《往生傳》儘量搜羅記載,亦難免掛一漏萬,無法盡錄。於此僅錄在那個時期往生的實例十則,其中出家和在家眾各半,以資證明凡信願持名,不管僧俗,決定往生。又所錄之出家眾,皆乃近代佛門高僧,其偉大生平事蹟,大家均耳熟能詳,故不再贅言,僅誌其往生時所現之瑞相,由所現之瑞相,顯示其人,必定往生。


 


(一)印光大師,乃淨宗第十三代祖。


往生前,預知時至。公元 一九四○年十月二十七日 ,示現一點小病,隔日即召集大眾,宣布妙真法師為蘇州靈巖山寺之住持。於是大眾選 十一月九日 為升座日期,印光大師說:「太遲了。」又改選初四日,也說:「遲了!」最後擇為初一,才點頭說:「可以!」


 


十一月三日晚上,進用稀粥一小碗,接著告訴真達和尚說:「淨土法門,別無奇特,但要懇切至誠,無不蒙佛接引,帶業往生。」四日凌晨一點半起來,坐著說:「念佛見佛,決定生西!」說完後,即大聲念佛,二點十五分取水洗手完畢,起立云:「蒙阿彌陀佛接引,吾去也。大家要念佛,要發願,要往生西方淨土。」說完後,面向西方,端坐椅上念佛。凌晨五點,在大眾念佛聲中,含笑安祥往生,如入禪定,時年八十歲。往生百日後荼毗,得五彩舍利珠百餘顆,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餘粒,頭頂蓋骨裂成五瓣如蓮花形狀。節錄自《印光大師永思集》 


 


(二)弘一大師,雖以持律聞名,但篤志念佛。


晚年時神采氣力漸衰,自知將要往生,因而盡力弘法,時常勸人聽時鐘念佛,依照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響,設想為阿彌陀佛四字。若是念六字佛號者,則以第一個滴為「南無」,答為「阿彌」,第二個滴為「陀」,答為「佛」。他的聽時鐘念佛,不失為一個攝心念佛妙法。


 


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,弘一大師前往靈瑞山講經。不久之後,住在溫陵養老院,在 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為大眾講經,並向院中的老人講說淨土法要。二十三日示現些微疾病,拒絕醫藥及探問,只是專一念佛。二十七日絕食,只飲水。二十八日寫遺囑,交代妙蓮法師負責後事。 九月一日 下午,在一張紙上寫著「悲喜交集」,交給妙蓮,並囑咐注意:如在助念時,見我流淚,並非留戀世間、掛念親人,而是悲喜交集所感。說完話,仍默念佛號。四日戌時(晚上七時至九時),在大眾念佛聲中,安詳地往生了。時年六十三歲。荼毗後獲舍利子一千八百粒,舍利塊有六百塊。節錄自《弘一大師永思集》 


 


(三)諦閑大師,一生教闡天台,行專淨土。


公元一九三二年春夏之間,大師在上海玉佛寺講《楞嚴經》,復 應無錫 居士之請,為講省庵勸發菩提心文。因年事已高,炎熱過勞,講畢,即示疾。回浙江寧波,而精神日漸疲乏,乃息心休養,預備往生淨土。雖沒有什麼痛苦,但飲食日減,身體日弱,遂將天台宗一切事務,交付妥當,令門人寶靜等繼續弘持。至 七月二日 午前,忽向西合掌,良久,說道:「佛來接引,我要往生了!」即令侍者,為之沐浴,更衣。繼命寺眾齊集大殿念佛。又令人扶行,趺坐龕中。午後一點十五分,於大眾念佛聲中,安祥含笑而逝。面色光潔,頂煖逾時不散。世壽七十五歲。節錄自《歷代淨土高僧傳選集》 


 


(四)倓虛大師,一生亦教闡天台,行專淨土。教導後學,修習止觀念佛,逢人也諄諄勸以念佛法門。其門下因念佛的功夫深厚,預知時至而往生的人,不計其數。


公元 一九六三年五月十日 ,大師講《金剛經》至經中之十七分時,忽然感到疲倦,從此飲食減少,仍談笑自如,風趣橫生,經醫生檢察無病。同年 六月十六日 回到弘法精舍,準備後事,對大眾說:「人生如戲,生如是,死亦如是,現在已經演完,該收場了。」有人勸他服藥,大師說:「藥能治病,不能治命,人命以無常為定律,無常到來,誰也難逃。我自己的生死,自己能作主,也自知去處。」並對弟子等人,諸多咐囑,勉勵各自珍重。


 


六月二十二日下午二時,自己把脈說:「脈博已亂,請扶我起來,我要去了!」說完後,趺坐結彌陀結,在大眾念佛聲中,安祥地往生。時年八十九歲。弟子們為大師啟建佛七共四十九天,圓滿後荼毗,火化時白雲縹渺,其香氣傳聞數里,獲舍利子數千顆,骨花五大盤。節錄自《影塵回憶錄》 


 


(五)律航大師,晚年才出家,平日不論行住坐臥,佛號不離口,念珠不離手。


大師念佛是用「併耳念佛法」,即將阿彌陀佛四字洪名,字字念得清楚,耳朵聽得清楚。先將右耳聽力,作意併在左耳,聽一百聲。再將左耳聽力,併在右耳,聽一百聲。然後兩耳平均聽一百聲。或者攝心記數,初三聲注入左耳,次三聲注入右耳,再四聲兩耳一起聽聞,共為十聲。如此循環練習,才一個月就可大見功效,偶爾生起妄念,隨時覺知,日子久了養成習慣,不必作意併耳而自然併入了。大師以此度化他人,得其傳者,皆稱絕妙。


 


公元一九六○年春天,律航大師將他在台灣住持的慈善寺交由廣化法師接替,從此隱居靜修,預備往生資糧。 五月二十八日 早晨,趺坐於連接大殿的寮房中,隨眾持誦早課,至念完十小咒,寂然入定,看見一場大法會,異常莊嚴,人數之多,世間未見。又見到已往生之蓮友多人,因而自知往生的日子將到了,隨即謝絕外緣,一心念佛,由每日一萬聲增至五萬聲。初七日立遺囑,交代後事。十一日未時(下午一至三時),沐浴完畢,到客堂,向西方而坐,對大眾開示說:「你們有幸得以信佛,又得出家,是幸運之中最幸運的人。現今告訴你們,修行的法門非常多,而以念佛法門最為方便、最圓頓殊勝。你們看我念佛二十餘年,現在臨命終,一心不亂,求生西方,這是最好的證明。」又站起來舉起兩袖說:「看我不是很好嗎?身無病苦,心不貪戀。」後來又說:「此生多麼幸運,老了而能出家,又得你們這些道友助念往生。若不出家,此時為妻室兒女啼哭糾纏,哪裡能一心念佛,不得一心,怎能往生?」說完就獨自回寮。過不多久,呼喚廣化法師來,廣化問他是否往生的時間到了?大師點點頭。隨即鳴鐘召集大眾助念,大師也隨眾念佛,剛開始聲音緊湊而急促,漸漸小聲而安定,隨即安祥地往生了,當時是下午酉時(五至七點)。時年七十四歲。停靈三日,而容光煥發如生。荼毗後,獲五彩舍利子數百顆,頭頂骨現出蓮花的顏色,半露舍利子,好像深紅色璧石所鑲嵌的珍珠。節錄自《律航法師遺著》 


 


(六)


二次大戰之後,香港 何東爵士 夫人,何世禮將軍之母,全家是基督徒,惟 何東 夫人信佛,兒女非常孝順,家中仍有佛堂,彼此並無衝突。她的往生,給香港人很大的啟示。往生之日,她把子女們以及家中親眷一齊召來,她說,我們一家宗教自由,但是我今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母子一場,你們今天念聲佛號送送我。這最後的要求,於情於理都講得過。她盤腿一坐,坐了不到一刻鐘就走了,從此她一家人都信佛了。她平時不說話,臨終表演給大家看,結果度了一家人。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《無童壽經講記》一書 


 


(七)


台北蓮友念佛團有一位李濟 華老 居士,於 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,向蓮友講《阿彌陀經》大義,講了一個半小時,聲音宏亮,講完之後,向大家說:「我要回家了!」大家以為他年紀大,七十九歲了,要回家休息。沒想到他下了講台到客廳,在沙發上一坐就往生了。有人說,他兩三個月以前就知道自己要走了,星期假日到老朋友處聊聊天,似有辭別之意。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《無量壽經講記》一書 


 


(八)


江味農居士,一生教宗般若,行在彌陀。從小就跟隨祖父持誦《金剛經》,終身不間斷。他所著的《金剛經講義》,風行海內外,是一本噲炙人口的著作。他常常領眾念佛禮懺,並講大乘經典,皆指歸淨土,譬如講《金剛經》時說:「『則非』、『是名』兩句,即是開念佛法要也。『則非』者,是說明自性清淨,本無有念;『是名』者,是說明妄念繁多,必須執持名號,以除妄念也。必應念至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,妄盡情空,一心清淨而後可。此即是所謂的一心不亂,不亂即所謂清淨也。如其心淨,即佛土淨矣!」


 


自一九三三年起,一心常在定中,晚間無夢。但每遇春末夏初之黃梅季節,必定生病數個月之久。一九三八年四月,天氣陰冷潮濕,仍然臥床不起。弟子等助念,終日不斷,自己則常隨默念,神志非常清楚。到了五月中旬,疾病日漸嚴重,而神志卻更加清醒。 五月十八日 晚上,忽然說:「金光遍照,佛來接引!」於是合掌在大眾念佛聲中,安然而往生。時年六十七歲。節錄自《金剛經講義》卷首 


 


 


待續...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菩提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