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(4


 


陳義孝居士著


 


8決定往生


阿彌陀佛在因地時,曾發四十八度生大願,其第十八願說:


「我作佛時,十方眾生,聞我名號,至心信樂,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,願生我國,乃至十念。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」這是說:稱其名號,雖只十念,亦能往生。


 


第十九及二十願說:


「我作佛時,十方眾生,聞我名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奉行六波羅密,堅固不退,復以善根回向,願生我國。一心念我,晝夜不斷,臨壽終時,我與諸菩薩眾,迎現其前。經須臾間,即生我剎,作阿惟越致菩薩。不得是願,不取正覺。」這是說:凡發願欲生其國者,臨終必來接引往生。


 


又第二十一願說:


「我作佛時,十方諸佛,聞我名號,繫念我國,發菩提心,堅固不退。植眾德本,至心回向,欲生極樂。不果遂者,不取正覺。」這是說:凡作善事之後,若將功德,回向求生極樂,必得往生。由阿彌陀佛每發一願之後皆說「若不果遂者,不取正覺」,這是向世人保證:不管您是持名念佛,或發願求生,還是修諸功德回向,必定往生。


 


唐時善導大師(據傳乃阿彌陀佛之化身),更直接了當的說:「萬修萬人去」。綜觀佛教歷史,真的,只要真修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如何證知一個人決定往生呢?決定往生者,臨終必有瑞相,諸如:1、心不顛倒(沒有恐懼、掛礙);2、預知時至;3、淨念不失(即心中一直欣向淨土,厭離娑婆);4、洗漱更衣(臨終時會先盥洗、漱口、更衣);5、自能念佛(自己能出聲念佛或在心中默念);6、端坐合掌;7、異香滿室;8、光明照身;9、天樂鳴空;10、說偈勵眾。如果具足以上十種瑞相,那當然生品必高,但只要具有其中一或數種,亦決定往生。


 


9九品往生


念佛法門,常為人津津樂道的特點之一,就是可以「九品往生」。九品者,念佛人的智慧功德,有深淺的不同,可以分為上、中、下三輩。在三輩中,每一輩又可分為三品,即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、下下,合之便成九品,也就是九種的品類的意思。不管哪一品,皆可往生。由於往生的人有九種的品類,所以所托生的蓮花叫做「九品蓮花」,所往生的極樂世界叫做「九品淨土」、「九品淨剎」、「九品安養」或「九品蓮台」,所修的九種淨行也叫做「九品行業」,阿彌陀佛更號稱為「九品覺王」。修怎麼樣的因,就得怎麼樣的果,誰想知道自己將來的生品高低,只要看你現在所修的「九品行業」是屬於哪一種品類,就可預知其消息了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指出:


 


上品上生者:生前須發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還要慈心不殺,具諸戒行,讀誦大乘方等經典,修行六念,迴向願生彼國,命終即得往生。


 


上品中生者:不一定要受持讀誦方等經典,但要善解義趣,於第一義,心不驚動,深信因果,不謗大乘,以此功德,迴向願求生極樂國,命終即得往生。


 


上品下生者:亦信因果,不謗大乘,但發無上道心,以此功德,迴向願求生極樂國,命終即得往生。


 


中品上生者:受持五戒、持八戒齋,修行諸戒,不造五逆,無眾過患,以此善根,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,命終即得往生。


 


中品中生者:若一日一夜,持八戒齋,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,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,威儀無缺,以此功德,迴向願求生極樂國,命終即得往生。


 


中品下生者:孝養父母,行世仁慈,命欲終時遇善知識,為說極樂國樂事,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,聞已命終,即得往生。


 


下品上生者:作眾惡業,雖不誹謗方等經典,如此愚人,多造惡法,無有慚愧,命欲終時,遇善知識,為說十二部經首題名字,以聞如是諸經名故,除卻千劫極重惡業。智者復教合掌,稱南無阿彌陀佛,稱佛名故,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,命終即得往生。


 


下品中生者:生前毀犯五戒八戒,及具足戒,偷僧祇物,盜現前僧物,不淨說法,無有慚愧,死後應墮地獄,命欲終時,獄火煎迫,遇善知識,讚說彌陀十力威德,光明神力,亦讚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聞已除八十億劫重罪,獄火化為清風,吹諸天花,花上化佛來迎,命終即得往生。


 


下品下生者:生前作不善業,五逆十惡,具諸不善,應墮地獄,臨終遇善知識,說法教令念佛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,念念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,命終即得往生。


 


由上面所說九品往生的情形來看,上三品之往生者,乃悲智雙運之菩薩;中三品之往生者,乃緣覺聲聞之聖眾;下三品之往生者,便是我們這些帶業往生之凡夫。再者,九種品類的眾生都可以往生,可見念佛法門,的的確確,徹上徹下,無所不宜,上至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眾生,不管是誰,只要聽到念佛法門,能信,能願,能行,即屬「緣熟眾生」,即有資格往生,不退成佛。念佛法門可以九品往生,這為世人敞開了超凡入聖之大門,而且下下品往生,也勝過三界之最高天!也因此,有許多世人,以得少為足,常說:能下下品往生,就夠了!對此,淨空上人時常苦口婆心的教誡世人:「念佛要求上品往生,千萬不要說,我下品下生就可以,這個志氣未免太劣啦!上品上生生不了,還有中品可持;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,就完了!這一生不就錯過了嗎?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,達不到中品,下品確實還有分;千萬不能定得太低,太低就沒有把握。」世人應緊記上人的教誡為是。


 


10活著往生


往生是「往」西方極樂世界去蓮花化「生」,但許多人都把神聖的「往生」當作「死」的代名詞,那是指鹿為馬,顛倒是非,大錯而特錯!為了證明「死」與「往生」有實質上的不同,我們要舉一個實例,就是:死的情形,淒淒慘慘戚戚,所以許多人都怕死;往生的情形,正與此相反,世上沒有任何一種盛大的慶典能與之相提並論或更隆重的了!《觀經》裡說:


 


●上品上生者:阿彌陀佛與觀世音、大勢至、無數化佛、無數菩薩,至行者前。同時,阿彌陀佛,放大光明,照行者身,與諸菩薩,授手迎接。行者見了,無限歡喜,自己見到自己的身體,坐在金剛臺裡,跟隨在佛的後面,好像一彈手指那麼短的時間,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


 


●上品中生者:阿彌陀佛與觀世音、大勢至、無量大眾、眷屬圍繞,持紫金臺,至行者前,與千化佛,同時都伸出手來,握著行者的手。行者見了,自己看見自己坐在紫金臺裡,像轉一個念頭的短時間,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


 


●上品下生者:阿彌陀佛與觀世音、大勢至、與諸菩薩,持金蓮花,化作五百佛,來迎此人。五百化佛,同時伸出手來迎接他。他就見到自己的身體,坐在金蓮花裡,跟隨在佛的後面,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


 


●中品上生者:阿彌陀佛與諸比丘,眷屬圍繞,放金色光,至其人所。念佛人一見佛光,心裡非常歡喜,自己看見自己的身體,坐在蓮花裡頭,雙膝跪在地上,合掌向佛行禮,在頭還沒有抬起來的短時間,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。


 


●中品中生者:見阿彌陀佛,與諸眷屬,放金色光,持七寶蓮花,至行者前。行者自己見到自己坐在蓮花上,當蓮花合攏時,行者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。


 


●中品下生者:命欲終時,遇到善知識,向他細說極樂國土種種的快樂,和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願。行者聽了之後,隨即命終,譬如像身強力大的人,把他的臂膊伸屈一下之間,已經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


 


●下品上生者:阿彌陀佛即差化身的阿彌陀佛、觀世音、大勢至菩薩,來接行者。行者看見化佛所放的光明,遍滿其室,心裡非常歡喜,他就坐在寶蓮花裡,跟在化佛的後面,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


 


●下品中生者:命欲終時,因生前造作諸惡,故地獄眾火,一時俱至。好在遇到善知識,為他演說阿彌陀佛的威德、光明、神力,他聽了之後,立即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,地獄猛火立時化為清快涼爽的風,吹來無數天花,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薩來迎接他,像轉一個念頭的時間,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


 


●下品下生者:因生前造作五逆十惡,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,像這樣的人,應墮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之三惡道裡,經歷多劫,所受痛苦,無窮無盡。這樣愚癡的人,臨命終時,碰到善知識,為說妙法,教他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只要他以極真誠懇切的心來念佛,具足十念,念念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,命終之時,見到金色的蓮花,像太陽一樣,停在他面前,只有像轉一個念頭那麼短的時間,他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。


 


看了上面九品往生的盛況之後,你就曉得往生是一項偉大的成就!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!也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!絕對與死不同。是故許多人視「往生」等同於「死」,那是有眼不識泰山,把「寶」當作「草」,貽笑大方。除此之外,往生還有比上面所說的盛況更令人不可思議的事,就是:許多世人由於種種原因,從這一個國家移民到另一個國家去,當移民時,是活著去,不是死後才去;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移民,因為這個世界太苦了,很難修行,成佛不易,所以大家決定移民到極樂世界去,當往生時,也是活著去,不是死後才去。淨空上人在無數次的開示中,都強調念佛人往生,就跟世人移民的情形完全一樣,是活著去,不是死後才去。老人家的結論是:「念佛人往生時,沒有病苦,預知時至,人很清醒,神識清楚,神情安祥,看到佛菩薩來迎,還會告訴旁邊的人:佛菩薩來了!我看見了!我要走了!你就曉得往生是活著走的,不是死後才走的。跟佛菩薩走時,臭皮囊不要了,丟掉了。可見念佛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,如果死了,才去投胎,那已經是第二世,不是這一生了。」(見法師主講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》一書)淨空上人還說:「念佛法門乃一個令人不死的法門」。這個說法也是有根有據的:


 


曇鸞大師是後魏時代的人,少年出家,因病而感人命危脆,旦夕無常,想學神仙不死之術,遂到江南去找陶隱居,懇求仙術。陶隱居給了他仙經十卷,欣然而返。途中至洛下,遇到三藏菩提留支,便向留支請教:「佛法中有不死之法,勝過這些仙經所說的嗎?」留支告訴他:「世上哪裡有長生不死之法?縱然得到長命,暫時不死,最終還是要六道輪迴,這有什麼可貴?要論真正的長生不死,就是佛所說之道。」隨即送他一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並說:「學裡面之法,就不會再在三界之中受生死,也不會再在六道之中輪迴,壽命之長,恆河沙數劫量,都不能相比,這才是佛教所說的長生。」他聽了非常歡喜,即把仙經燒掉,立志專修專弘淨法,求生西方。晚年還感得龍樹菩薩現身對他說:「我就是龍樹,久居淨土,你是同道,故來相見。」以此印證淨空上人之所說「念佛乃不死之法」,誠不我欺也。


 


11畢竟不退


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極樂國土,眾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」阿鞞跋致是「不退轉」的意思。什麼東西不退轉呢?一、位不退,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,依蓮花化生之後,即永不退墮於三界六道;二、行不退,三界的見思惑既落,塵沙惑亦破,得生方便有餘土,進趨佛果,即永不退墮於同居土;三、念不退,破無明,顯法身,生實報莊嚴土,分證如來寂光,心心流入薩婆若海(即一切種智,亦即諸佛究竟圓滿之菩提)。


 


根據一般經論所說,要修到十地法雲地的菩薩,才能圓證三不退,但《彌陀經》說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即圓證三不退,實在太不可思議了!更不可思議的是,我們所念的這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還能使念者、聞者,皆得「畢竟不退」。聽過佛號,他的阿賴耶識中種有阿彌陀佛名號的種子,所以臨終才會念佛。若無善根,即不能臨終要其妻請僧救度,亦不會遇到有道高僧教他念佛了。彌陀名號,一歷耳根,真的如吃小金剛,永世不化啊!一句佛號,能令人畢竟不退,這就為我們製造了許多自利利他的機會,如平日與人見面,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既可代表問候與祝福,同時還可為他人種下將來必定得度的善因,自他兩利,何樂不為?


 


12、暗藏道妙


釋迦牟尼佛曾勸其父王:「行念佛三昧,稱是功德,有無量深妙境界,不可思議,為一切三昧中王!」可見念佛法中,含有甚深學理,非一般凡夫所能瞭解。這個法門,從表面上看,似乎沒有什麼特別,其實暗藏道妙,諸如:


 


●念佛念到由「事一心不亂」而至「理一心不亂」,即禪宗所說的「明心見性」境界。


 


●念佛人的心念佛,佛也念眾生,即密宗所說的「三密相應」。


 


●念佛人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以及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,就是律宗所說的「由戒生定,由定發慧」。


 


●念佛念到心中只有佛,佛外更無心,就是天臺宗所說的「止觀」中的「止」;每一句佛號,每一個字,心中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就是「觀」。


 


●不管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,或是持名念佛,都是心作心是。心作,是心作佛;心是,是心是佛。此即《華嚴經》所說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之至理。


 


●念佛人都攝六根,令六根對六塵時,意識不起妄想分別執著,此即唯識宗所說的「轉識成智」。


 


●一心念佛,達到念而無念、無念而念時,即是般若宗所說的「空有不二」境界。


 


蕅益大師真不愧為一代宗師,他說:「念得阿彌陀佛熟,三藏十二部極致教理,都在裡許;千七百公案,向上機關,亦在裡許;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三聚淨戒,亦在裡許。真能念佛,放下身心世界,即大布施;真能念佛,不復起貪瞋癡,即大持戒;真能念佛,不計是非人我,即大忍辱;真能念佛,不稍間斷夾雜,即大精進;真能念佛,不復妄想馳逐,即大禪定;真能念佛,不為他歧所惑,即大智慧。」要不是大師點出,我們還真不知道在一句佛號裡,竟然具備百行,統攝萬法,八萬四千法門,都在其中!至此我們也才明白:持佛名號,若論行事,愚夫愚婦,都能做到。若論窮理,等覺菩薩,尚未徹底,真的是「唯佛與佛,乃能知之究竟」。有人曾經說過,這一句佛號是斬群邪之寶劍、破地獄之猛將、照黑暗之明燈、渡苦海之慈航、出輪迴之徑路、脫生死之良方、成佛仙之秘訣、換骨髓之神丹。非常貼切的把彌陀聖號之無窮妙用都一一的點將了出來了。知道了念佛法門具有如斯眾多之特色,和在一句佛號裡便具有無窮無盡的妙用之後,你能不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」,和死心塌地的稱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嗎?


 


六、淨土三經的特別提示


大家都知道,淨土三經就是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和《阿彌陀經》。就在淨土三經之一的《無量壽經》裡,佛十分明晰地指出:


「如來以無盡大悲,矜哀三界,所以出興於世,光闡道教,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。」這幾句話,非常重要,凡佛弟子,皆應特別留意。若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佛說:如來(即佛)以無窮無盡的大悲心,憐愍沉淪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眾生,所以才出現於世,講經說法,目的純粹是為了拯救眾生,要給予一切眾生獲得最真實的利益。佛的話雖寥寥數語,但一語道破了佛出世之本懷,乃是為了要拯救眾生,要給予一切眾生最真實的利益。到底什麼才是佛所說的「真實之利」呢?綜觀淨土三經之內容,我們不難發現:向世人推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,以使一切世人都在此生中,了生死、離輪迴、出三界、生淨土、成佛道,即是佛所說的「真實之利」。因為:


 


●向世人推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,才能使世人確知,在十方三世諸佛中,尚有一尊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的阿彌陀佛,絕對可以作為我們皈投依靠的對象;和在無量無邊的宇宙中,尚有一個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極樂世界,可以作為我們最理想、最美麗的歸宿。易言之,由於佛的這個推介,使到全人類都看到光明和亮麗的前景!


 


●了生死。即了生脫死,把無量劫來的生死徹底了斷,劃上休止符。凡是人,有生必有死,欲要不死,唯有不生,不生才是永生,也就是佛教所說的「了生死」或「涅槃」境界。然而,欲了生死,非常困難,必須斷盡「見思惑」才能辦到,而見惑有八十八品,思惑有八十一品,我們連其中之一品都斷不了,如何能了生死呢?如今知道了有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,只要一心念佛,發願生西,臨終佛來接引,便能往生佛國,一往生即證無生,永了生死,壽與佛齊!


 


●離輪迴。即脫離六道輪迴。一切眾生,在未了生死以前,例必都在六道裡頭,輪迴受苦:生在地獄道,寒冰猛火,燒煎交加;生在餓鬼道,腹大咽細,常受飢餓;生在畜生道,互相吞食,或被人殺;生在修羅道,貌醜善妒,怨恨心重;生在人道,憂愁煩惱,苦多樂少;生在天道,縱然福大命長,但天福享盡,復須墮落塵寰。由此可見,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,可憐我們自從無始,即於其中,頭出頭沒,生此死彼,生彼死此,不啻沉溺茫茫苦海,無有出期。如今只要一心念佛,便可仗彌陀威神,往生西方,既可了生死,亦永脫輪迴,永享妙樂!


 


●出三界。即出離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之三界。佛經說:「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。」因人未出三界,必在三界六道之中,生死往來,備受眾苦;但要跳出三界,談何容易,修上等十善,只能生欲界六天;再上去要修定,修四禪(即初禪至四禪色界四種的禪定),只能生色界十八天;修四無色定(即無色界的四種禪定),只能生無色界四天。上述四禪八定,因皆屬世間的禪定,故不能出三界,必須加修「九次第定」中之「滅受想次第定」,成了阿羅漢,才有資格了生死、出三界。可見要想出三界,太難、太難了!所以常聽人說「難如登天」;但現在只要念佛,發願生西,便可仗佛威神「一步登天」,不是登三界之內的二十八天,而是登三界之外的極樂世界!一旦跳出三界,即等於脫胎換骨、超凡入聖,從此躋身於菩薩聖賢之林矣!


 


●生淨土。即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。一個人成功往生淨土,即生即能享受極樂世界種種美妙絕倫的物質環境,同時並享有也是極之清淨微妙的身心世界,總之依正二報,無盡莊嚴!


 


●成佛道。即成就至高無上之佛果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大地眾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;若除妄想,即如如佛!」往生的最大好處,就是在極樂世界無比清淨的環境裡,在阿彌陀佛的親自調教之下,人人都能夠在極短時間內,滌盡一切的「妄想執著」,恢復自性本具的「如來智慧德相」。當我們恢復了自性本具的德能時,即表示我們已經成佛了,到時佛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五眼、六通、四無礙智、八大自在、十力、十八不共法等等,我們全都有。與此同時,我們便可以與佛平起平坐,把臂共遊了!


 


試想想,有什麼利益能比得上由信佛念佛而了生死、離輪迴、出三界、生淨土、成佛道更重要、更切實際的呢?這些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。為了欲使世人都獲得這種「真實之利」,大慈大悲的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裡教導世人要: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「發菩提心」,在一般經論是指發「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」的大心;在《觀經》是指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;在馬鳴菩薩的《大乘起信論》是指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;蕅益大師卻在《彌陀要解》裡為我們說出一個最簡單的定義,那就是:深信和切願,就是無上菩提心,所有一切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、直心、大悲心等統統都包含在此「深信和切願」之中。所以只要你深信有極樂世界,和切願往生極樂世界,那就是發菩提心了。「一向專念」,是指要一門深入地專念「阿彌陀佛」,也就是要一句佛號念到底,決不可轉換題目。誰能這樣的「發菩提心」和「一向專念」,誰就能在此生中,了生死、離輪迴、出三界、生淨土、成佛道。


 


佛又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,首先教導世人往生西方的下手功夫,就是:厭苦欣樂。因為,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,一定要「厭」娑婆之「苦」,一定要「欣」淨土之「樂」,若一面欣淨土之樂,一面又留戀娑婆,那是很難往生的。接著佛在該經裡、教導世人修習十六種往生西方的觀法,即日想、水想、地想、樹想、八功德水想、總觀想、花座想、像想、遍觀一切色身想、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、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、普觀想、雜觀想、上輩生想、中輩生想、下輩生想。在十六觀中,前十三觀乃觀想和觀像,後三觀乃持名。不管是誰,只要在十六觀中修成任何一觀,皆可在此生中,了生死、離輪迴、出三界、生淨土、成佛道。


 


佛更在《阿彌陀經》裡,教導世人要「信願持名」,亦即信、願、行。信者,要深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;願者,要切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;行者,要念佛名號,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。誰具備了這種信、願、行,保證必能在此生中,了生死、離輪迴、出三界、生淨土、成佛道。由此可見,淨土三經,在在處處,皆引導世人:信彌陀、念彌陀,此生中,了生死、離輪迴、出三界、生淨土、成佛道。這不但是佛出世的本懷,兼且亦是佛為世人(尤其末世眾生)所指出的一條正確修行方向和目標,這也正是淨土三經向世人所發出的特別提示。


 


自從佛涅槃之後,尤其今時今日,修行佛法的人,大都面對一個極大的難題,那就是:不知「何去何從」。因為佛當年講經說法,普度眾生,乃對有菩薩根性的人,說大乘法;對聲聞緣覺根性的人,說小乘法;對沒有意思出離三界的人,說人天乘法,以令其保住人身。由於對機施教,故凡受教者,無不獲益!這種情形,好比一個臨床經驗豐富的名醫,為病人對症下藥,當然無不藥到病除,著手回春!然而今日,離佛世已經二千六百多年,當年佛所說之法,雖全部猶在,都記錄在集佛法之大成的《大藏經》裡,但時人障深慧淺,缺乏「自知之明」,面對八萬四千法門,個個都好,個個都妙,卻不知哪一個才最適合自己的根性?哪一個才最適合自己修行?此情此景,又恰如名醫不在而其藥方在,面對無數的藥方,病人不知該服哪一個藥方才好的情形一樣。


 


其實,世人的這種困擾是多餘的、不必要的,無所不知的佛早就預知世人會有今日之困擾,因而早已預作安排了。古來名醫沒有一個留下能醫百病的藥方,但佛法卻有一個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的靈丹妙藥,那就是淨土三經所提倡的、也是佛為一切世人「度身訂造」的念佛法門,上至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眾生,無一人不適合修行。淨宗四祖法照大師,有一次遊五臺山,見到文殊菩薩,他向菩薩請教:「末法時代的凡夫,距離佛世已經很遙遠,知識淺薄,根器陋劣,業障煩惱尤其深重,本來具足的佛性無法顯露出來。而佛法又浩瀚廣大無邊,不知要修什麼法門,才最符合佛法的心要?」文殊菩薩告訴法照:「你現在所修的念佛法門,就是最適合末法時代了,而且在一切法門中,也沒有一個勝過念佛和供養三寶的了,它能使人快速圓滿福慧雙修。念佛和供養三寶,是最重要的兩個法門。我文殊在過去劫中,因觀想佛的緣故,因為念佛的緣故,並且由於供養三寶的緣故,得到如來的一切種智。所以你應當知道,一切諸法、般若波羅蜜,以及甚深禪定,乃至十方諸佛,都是從憶佛念佛而生,因此可知念佛法門,是一切法門之王!」當時法照又問:「應該如何念呢?」文殊菩薩說:「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西方,有阿彌陀佛,彼佛所發的願力不可思議,你應當淨念相繼,不要令它間斷,臨命終時,決定往生極樂世界,永遠不會退轉,直至成佛!」


 


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在《大集經》裡說:「末世億億人修行,罕一得道;惟依念佛,得度生死。」佛的話說得很清楚,在末法時代,眾生根器低劣,障深慧淺,其他的法門,皆不適合世人的根器程度,若依之修行,難以得道;唯有念佛一法,普契眾機,無論上上根人,或下下根人,一切適合,依之修行,必能了生死、出三界,最終完成佛道。遺憾的是,世人喜歡世智辯聰,又剛愎自用,好高騖遠,非修禪學教,不足以顯自己之高超,結果許多人皆如印光大師之所說那樣:「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,視淨土若穢物,恐其汙己者,臨終多是手忙腳亂,呼爺叫娘。」


 


我們看《淨土聖賢錄》和《往生傳》,發現其中有許多自認為根機下劣者,他們對佛的「聖言量」深信不疑,可以說傻傻的聽,傻傻的學,傻傻的跟,結果傻傻的成。成什麼呢?成功於此生中,了生死、離輪迴、出三界、生淨土、成佛道,都得到佛所說的「真實之利」。蓮池大師是淨宗的一代宗師,他的道德、學問、行持,樣樣備受世人推崇,大家都尊稱他為「大善知識」,但他對人說:「余下劣凡夫,安分守愚,平生所務,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。」老人家因懂得「安分守愚」,故他的成就極大,這是世人應該仿傚的。最好笑的是,有些人認為:念佛求生西方,是貪圖享受,不思利他,那不是大乘人的行為,所以不願念佛,亦不求生西方,要留在世間,普度眾生。對於此種論調, 方倫 居士說:「有種種證據,證明修淨土是大乘法:(一)觀無量壽佛經說:欲生彼國者,當修三福,其中第三福是:『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』這發三藐三菩提心,和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,確都是大乘的行為。(二)往生論中,讚極樂偈說:『大乘善根界,二乘種不生。』這是說:生極樂國者,皆大乘根器,並無二乘種性。(三)蓮池大師發願文,一開頭便說:『弟子普為四恩三有,法界眾生,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,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,期生淨土。』這是說:為一切眾生,普求無上菩提道故,所以才念佛求生,可知念佛乃大乘極致之法了。(四)阿彌陀經說:『極樂國土,眾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,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』生者皆不退轉,直至成佛,這怎麼可以說不是大乘?(五)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:『其人自見生蓮花中,蒙佛授記,得授記已,於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,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,以智慧力,隨眾生心,而為利益,不久當坐菩提道場,降伏魔軍,成等正覺。』由往生以至度眾生,由度眾生以至成佛,這若不是大乘,什麼是大乘?」


 


至於要留在世間,普度眾生,我們謹舉一個真人真事,以給大家做一個參考:宋時之靈芝律師,初入佛門,曾發大願,常生娑婆濁世,提誘群生。又見高僧慧布法師說:「西土雖淨,非吾所願,若使十二劫蓮花中受樂,何如三塗極苦處救眾生也。」他更堅持己見,輕謗淨土。後來生了一場大病,色力痿羸,神識迷茫,莫知去向;病癒之後,在天臺智者大師所著的《淨土十疑論》中看到:「初心菩薩,要須常不離佛。」又在龍樹菩薩所造的《大智度論》中讀到:「具縛凡夫,有大悲心,願生惡世救苦眾生,無有是處。譬如嬰兒,不得離母;又如弱羽,祇可傳枝。」由是頓悟前非,盡棄生平所學,專修淨土念佛法門。看了這個發生在佛門中的歷史故事,不知那些發願欲留在世間普度眾生的人,作何感想?


 


其實,稍有智慧的人都可以看出,念佛求生西方,正如現代人出國留學一樣,等到將來學成歸來,再為國服務。往生的人,佛經說,身頂皆有光明照耀,成就一切智慧,獲得無礙辯才,善說諸法秘要,而且教化隨意,來去自如。我們將來從極樂世界回來,那是「乘願再來」,那時可以任運自由,可以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化身千萬億,應以何身度之,則以何身度之,多麼自在!我們現在雖發心度眾生,但能力有限,猶如泥菩薩過江,自身都難保,如何度眾生呢?所以對於那些輕蔑求生西方的人,我們只好借用古人的話說:「燕雀安知鴻鵠志」和「不可與夏蟲語冰也」。佛為世人「量身定製」了如此一個易修易行之念佛法門,卻反而遭人毀謗而不信。殊不知《華嚴經》號稱「經中之王」,尚且弘揚淨土法門;又等覺菩薩如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等,都修持念佛法門,都以極樂為歸宿處。毀謗和不信念佛法門的人應該自問一下:這些大菩薩的智慧難道都不如我嗎?


 


淨空上人說:「學佛可以使人了生死、出六道輪迴,此是最大利益之事。而一般人尚有不願學佛者,其故安在?有很多道德高尚、學問淵博之人,就是不肯學佛,此種人自以為見解比佛還高明,對佛所說之法尚有欲批評檢討之處,此之謂世智辯聰,為人生八難之一,實為最可憐憫者。」言者諄諄,聽者藐藐,世人不遵佛語,不聽祖師大德之教誡,自作聰明,平白錯失了於此生中,了生死、離輪迴、出三界、生淨土、成佛道的大好機緣,怪誰?


 


待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菩提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