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「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」節要(七)


第三「莊嚴口業功德成就」


(偈言:如來微妙聲,梵響聞十方故。)


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出現在世間,皆是感應示現,眾生有感。感應有四種,第一種顯感顯應。佛門弟子遇著困難,或者有所願求,我們會求佛菩薩加持。像我們末法後世,出來講經哪有這種能力?在上台之前禮佛就是求加持。這就是顯感,明顯的我們求佛加持。佛的應,有顯應、有冥應,顯應,加持我們自己能感覺到,這就很明顯;另外一種冥應,我們沒有感覺到,實際上是來加持。這第一種。


第二種叫冥感冥應,實際上這個多。冥感是什麼?我們自己有需求,求佛菩薩幫助,但是還沒有這個念頭。雖然沒有起心動念,佛知道,這個我們在賢首國師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看到的。在三種周遍裡面,賢首大師告訴我們,我們這個心裡頭起心動念非常微細,自己不知道,這樣微細的念頭佛知道。我們起心動念佛知道,我們身體狀況佛知道。身體狀況它是波動現象,這個波動佛菩薩都能收到,對你身體健康狀況、你的念頭全知道,那麼這個,這就是感,我們並沒有求佛菩薩,可是佛菩薩全曉得,在什麼時候需要幫助他就來了,有顯加,有冥加。


我們誠心誠意學佛,真正成為如來弟子,我們遇到困難,佛菩薩肯定有感應。就是說,遇到困難肯定有人來幫助,這個人就是佛菩薩的化身。我們自己並不知道,沒有覺察到,等事後想想,這幫助的人從哪裡來的?怎麼會那麼巧?這感應道交!什麼個道理?道理是整個宇宙萬事萬物、芸芸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一個生命共同體,這個生命共同體就是法性。所有一切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自性是一體,自性是一個,哪有不知道的道理!為什麼他要來?因為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。我們自己修學,將來明心見性之後跟他一樣,十方世界有緣眾生,沒有一個不幫助的。菩薩能夠同時現無量無邊身相,同時幫助無量無邊眾生,他有這個能力,而且輕而易舉。幫助眾生,就是教化眾生,最重要是口業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口業。所以這是重要的手段,重要的一種方法。


菩薩成佛,當然需要如來微妙聲,微妙聲是自性裡面本自具足的,屬於德相。《華嚴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本有的,不是從外頭來的。如來的智慧德相完全開發出來,全部顯露出來,這是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我們這些眾生,尤其是六道裡頭的眾生,迷得太深了,迷的時間太長了,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於是變質了,智慧變成了煩惱。經上常說,「煩惱即菩提」,迷了,智慧變成煩惱;覺悟了,煩惱又變成菩提,菩提就是智慧。所以煩惱不能斷,煩惱真的斷了,智慧就沒有了,它是同一個體。所以轉,轉煩惱成菩提,轉煩惱為智慧。德能,德能變成造業,轉造業為德能,轉六道為相好。所以迷了,它轉變了,變質了,可是一覺悟它又還源了。所以賢首國師這篇論文叫《妄盡還源觀》。妄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東西要把它斷盡、要把它放下,捨得乾乾淨淨,我們的能力,智慧、能力就恢復。什麼時候放下,什麼時候就恢復。放下、恢復,這就是佛經上常說的「轉凡成聖」,你就成佛了。成佛在理論上講一念,一念覺悟,凡夫成佛。


佛告訴我們,人人平等,沒有高下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。這些話,大乘經上佛常說,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了。大乘佛法教我們修行,真正的功夫就在此地。放下執著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了,就是經上講的,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。末那是染污,是煩惱。一放下,馬上轉變了,末那識不見了,自性裡頭的般若智慧現前,平等性智現前。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。妙在哪裡?妙在對一切法明瞭,不迷,心裡頭如如不動,沒起心動念,這叫妙!不像我們,我們眼看外面的境界會起貪瞋痴慢,會起妄想分別執著。菩薩看得很清楚,不起妄想分別執著,這叫妙。那是佛的知見,佛知佛見。這裡頭有了貪瞋痴慢,有了自私自利,完了,凡夫知見。


凡夫知見跟佛菩薩知見不一樣的地方要搞清楚,然後我們才會學。學了要起作用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學不執著、不分別,這是菩薩。如果功夫能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你成佛了。這個很難,不是容易做到的,從不執著、不分別下手容易。下手也不可能把它斷盡,能夠將分別執著看淡一點,這就叫功夫。比過去淡了,比一般人淡了,淡從什麼地方看?從智慧生起來了。煩惱少一分,智慧就長一分;煩惱少兩分,智慧就長兩分;煩惱統統放下沒有了,智慧就圓滿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六根在六塵境界練這個功夫,這叫真修行,這真功夫,明心見性靠這個。


這個事情要做不到,做不到的話有一個辦法,我們學的這個法門,《往生論》,我們全心全力投靠阿彌陀佛。這個法門是他力法門,他力是什麼?阿彌陀佛,完全靠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真靠得住,只要我們肯投靠他。就像經上所說的,你怎樣才能往生?往生其實就三個條件,第一個,真相信有極樂世界,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,決定沒有疑悔;第二,真正願意往生,我真想去,我真想做阿彌陀佛的學生,到極樂世界親聽他老人家教誨,這第二個條件;第三個,真肯念這句佛號。念佛號要像覺明妙行菩薩跟我們講的方法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真念你就決定往生,往生你就決定成佛。


這些說明佛菩薩成佛幹什麼?成佛就是為了幫助眾生成佛。幫助眾生成佛,最重要的是言語,要教他。「如來微妙聲」,微妙聲怎麼來的?第一個條件,口離四種過失,這四種《十善業道經》裡面說的。不妄語,不兩舌,不妄語,決定不欺騙別人,言語要誠實;不兩舌,絕不挑撥是非,說人長短,決定不幹這個事情。第三不綺語,綺語是花言巧語,講得非常好聽,但是別有用意,叫人上當,欺騙人;第四個是不惡口,說話溫柔,不是很難聽的。菩薩修這四種口業,得微妙之聲,得廣長舌相,這三十二相,廣長舌相。「梵響」,響是音聲,梵是清淨,佛的聲教就是清淨音聲,十方世界眾生都能聽得到。


佛法的修學,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的方法無量無邊,所以經上講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那個法門就是明心見性的方法、明心見性的門道,無量無邊。通常佛把它歸納,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到八萬四千。門門都能夠見性,所以說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淨土提倡的是法門裡頭最容易學的,就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念這句,或者只念阿彌陀佛也行,兩種都可以。只要你真肯念,真相信,念佛號不夾雜,清淨心念,一心專念,跟阿彌陀佛就感應道交,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這是無量法門裡頭最容易、最簡單、最穩當也最快速,完全得阿彌陀佛神通本願的加持,所以叫他力法門。


佛除了斷四種口過,他還發大心,這個大心就是大乘佛教裡面常講的四弘誓願。特別是第一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是佛的本願。眾生太多了,世界無量無邊,每一個世界不知道有多少眾生,眾生無量無邊。覺悟的不少,不覺悟的很多;覺悟的都到實報土去了,沒有覺悟的在十法界,在六道搞輪迴,這些都是佛菩薩教化的對象。雖然統統都是對象,可是佛要度有緣眾生,沒有緣的他不度。什麼叫有緣,什麼叫沒有緣?有緣的對佛菩薩有尊重的心,有尊重、有仰慕的心,有真誠想學的心,這就叫有緣,佛菩薩來教他,歡喜!沒有緣的什麼?對他不相信、不喜歡,佛菩薩來教他,他走了,他不聽他的,這就叫沒有緣。由此可知,有緣無緣不在佛菩薩那邊,在我們自己這邊,我們自己願不願意學,願意學有緣,不願意學沒有緣。「梵響聞十方」,由菩薩弘法利生的大願、堅定不變的大願所感得的。這是阿彌陀佛的莊嚴口業功德成就。


 


第四「莊嚴心業功德成就」


(偈言:同地水火風,虛空無分別故。凡心有知,則有所不知。聖心無知,故無所不知。無知而知,知即無知也。諸法種種相,皆如幻化。)


這句最重要,所有莊嚴裡頭這是核心。心是什麼?意業清淨,這講用心。意業清淨,要化三毒為三善根。三毒是什麼?貪瞋痴。心裡頭有貪瞋痴那就完了,貪瞋痴是三毒煩惱,所有一切不善都從這裡發生的。貪瞋痴還有個根,根是什麼?根是我。誰貪?我貪、我瞋、我痴,沒離開我,這一切錯誤的根本。所以大乘佛法講無我,你看《金剛經》上說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。四相破了,四相破了是什麼功夫?入門,是佛教的小學,破四相。四相真的破得乾乾淨淨就證阿羅漢果。四相真破了就是小乘須陀洹,就是真的不執著了,入門!大小乘入門都是這個條件。


    佛經上講的斷煩惱,這是最初的第一步,斷見惑,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,就是錯誤的看法,從這下手。為了教初學,佛把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類。第一類就是身見,把身體當作我,這錯了,身體不是我。第二個是邊見,邊見就是今天講相對的,對立。第三個叫見取見、戒取見,這兩種合起來,中國人叫做成見,某人成見很深,主觀觀念,自以為是。末後的這一條叫邪見,所有一切不屬於前面這四種的一切錯誤的看法就歸納在這裡頭,叫邪見。這五種見放下,在小乘證初果,在大乘十信位的初信菩薩。地位雖然很低,他是聖人,他不是凡夫。他在六道裡頭,雖然沒有脫離輪迴,他決定不墮三惡道。而且在六道住的時間有限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他肯定超越六道輪迴。


這就是大乘教裡頭,佛為什麼教我們不要著相,要教我們從破四相開始,真的做到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真做到,你的心清淨了。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,修行的三個標準,清淨、平等、覺,三個標準,第一個標準你得到了。所以一念大徹大悟,這一念放下,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放下就成佛。見思煩惱除掉了就是阿羅漢,塵沙煩惱除掉了就是菩薩,無明煩惱除掉了就成佛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道理懂得了,修行在個人。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問學生修行的事情,那是什麼?那是你自己,別人不能干涉的。釋迦牟尼佛只問你是不是真明白、真懂得了?他問這個。這個意思很深。我們今天是叫解悟,不是證悟。解悟是什麼?是完全從經典裡面得來的,經典看多了、聽多了、學多了,知道這些事實真相,信心很堅定,不是證悟。為什麼不是證悟?沒放下。放下才叫證悟,就真的覺悟了,沒有放下不是真的覺悟,得繼續努力。放下之後是真的,不是假的,那才能夠入佛境界。這樁事情,對於我們想修行、想證果、想了生死出三界關係太大了,統要搞真的,不能搞假的。真功夫在生活上鍛鍊。


「莊嚴心業功德成就。偈言:同地水火風,虛空無分別」。這什麼意思?地水火風是假的,是物質的四種現象。這個物質是什麼?最小的物質、基本的物質,科學家稱它為微中子,佛法裡面稱它叫極微色,它是色法,色就是物質。這麼小的一個物質現象,它裡頭有這四種現象。地,地用大地做代表,我們講是實物,就是物質現象。但是它太微小了,要在定功,八地菩薩的定功你才能看到,你才能接觸到。這麼小的一個物質,它裡頭有水、有火、有風。水是什麼?今天說的帶電,陰電就是水,也叫濕度,它有濕度。火,它有溫度,火是陽電,水是陰電,它帶電。風,它是動的,它不是靜的,而且它動的速度,快慢沒有一定,有時候很快,有時候很慢,它決定是動,它不是靜止的。這是物質現象,這現象不是真的,全是假的。


地水火風在此地代表物質,物質現象是假的,跟虛空一樣,一定要像虛空無分別。換句話說,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對了!這就是真正覺悟的人看這個世界,看六道、看十法界,乃至於看實報莊嚴土,看世出世間一切法,他都不會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沒有,當然沒有分別執著,這叫佛知佛見,《法華經》上所說的「入佛知見」。入佛知見這種狀況我們也明白了,我們有沒有入進去?我們要不起心不動念就入進去了。


我們想入這個境界,想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,它斷不掉,真難!所以修行的人多,成功的人少,問題就是斷不掉。真正自己覺悟,我們沒有能力斷煩惱,我明白了,我覺悟了,走另外一條路,就是《往生論》告訴你這條路,「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」,完全依靠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有大願,他絕不欺騙我們,我們只要照這個方法去做,捨命的時候他決定來帶我們走。你要是真心要求,我還有壽命,我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就要走,他來不來?來,你只要是真心,現在想走,他現在就來,宋朝的瑩珂法師是最好的例子。經上講的沒錯,五逆十惡臨終懺悔,後不再造,念佛往生,佛都來接引你。這個表演演得太好了,讓許多犯了過失的人都有了希望。阿彌陀佛不嫌棄我們,阿彌陀佛永遠愛護我們,只要你認過、認錯,承認自己錯了,以後不再錯了,這就行了,罪業就能懺除。


「凡心有知,則有所不知」。那個知是什麼?妄念,妄想雜念。「聖心無知」,聖是聖人,諸佛菩薩,諸佛菩薩的心沒有知,「故無所不知」,這很厲害。釋迦牟尼佛在《般若經》上這句話講得很多次,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所以,佛不主張我們求知,你求知你就有所不知。求知是什麼?知識,不求知是智慧。智慧從哪裡來的?從無知來的。無知是什麼?無知是清淨心、是平等心,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那是無知。心裡頭乾乾淨淨,不但世間法統統沒有,佛法也沒有,這個要知道。開經偈上說得好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真實義沒有意思,那就是真實的,有意思就不是真實的。所以佛法教人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戒是什麼?規矩。依照這個規矩你去做,慢慢心就得定了,得定之後不定什麼緣,遇到就大徹大悟,智慧就開了。智慧一開無所不知,智慧沒有開無知,一開就無所不知。


「凡心有知」,就是妄想、就是分別、就是執著。那我們用什麼方法,把這個心有知放下?我們今天就用這一句佛號,我心裡頭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,用這個辦法。阿彌陀佛去掉,那個我們做不到,肯定有妄念起來、有雜念起來。這就是什麼?業障習氣太重了,除不掉。用一個阿彌陀佛,取代一切雜念、妄念,用這個辦法,這個辦法決定得生淨土。往生淨土,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,就看你這句阿彌陀佛夾雜著妄念、雜念有多少。裡頭夾雜多,品位就低;夾雜少,品位就升高;如果完全不夾雜,那你上品上生,這叫功夫!功夫不是念多少佛,一天念多少,不是這個意思,功夫就是你念佛的那個純不純。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淨念相繼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


「無知而知,知即無知」。無知,沒有經過思考,別人有疑難的問題提出來你立刻就對答,沒有去想想這個問題要怎麼答,沒有通過思考,這叫無知而知。知跟不知劃等號,是平等的,這叫真知。聖心無知,故無所不知。無知而知,知即無知。「諸法種種相,皆如幻化」,不是真的。不但我們說沒有放在心上,連那個心都沒有。真心有沒有?不能說有,不能說沒有。我們不要講心法,我們從物理上來講一個東西,圓。圓有個圓心,在物理學的定義裡頭,圓心到底是有是沒有?決定是有,但是決定找不到。抽象的概念,你找不到圓心,也就是幾何裡頭的點找不到;線可以找到,點找不到。連物理上都有這種狀況出現,何況心理?這是真的思想,不是假的。


心意明瞭,心意在哪裡找不到。《楞嚴經》上你看七處徵心。實際上在哪裡?遍法界虛空界,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你不能說它在一個地方。起作用,有緣就起作用,沒有緣就不起作用。起作用的時候就在當下、就在當時,不是過去、不是未來,不是此界、不是他方,妙,妙不可言!所以佛經上常常用一句話說,「不可思議」。你也無法去想像,你所想的全是妄想。既然知道是妄想,不如就不要想,不想就入定,不想就是真實智慧。全都是講的事實真相。這些話很難懂,為什麼?不是我們的常識,我們常識裡頭沒有這些東西,但是它是事實真相。所以佛八種功德成就,第四莊嚴心業功德成就是核心。


 


第五「莊嚴大眾功德成就」


(偈言:天人不動眾,清淨智海生故。)


這裡頭說明了如來說法,所有大眾根性、欲念種種不同。於佛的智慧大家都承認,但是佛的智慧大小淺深,各人看法也不一樣,這就是不一樣、不純淨,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。所以阿彌陀佛成佛,他發願他的世界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,所有天人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。這一句我們要特別留意,為什麼?跟我們的關係太大了。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得的是什麼身?不是現在這個身,現在這個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現在我們這個心是阿賴耶的見分,阿賴耶是染污。如果這個身,極樂世界也是這個身,換句話說,極樂世界去不去無所謂,沒有兩樣。所以這個莊嚴功德成就重要,我們看到這個,那非去不可,為什麼?是如來智慧清淨海生。這個如來是誰?阿彌陀佛。


我們看到阿彌陀佛無量劫的積功累德,五劫觀察一切諸佛剎海,取長捨短,以這個大願力、精進力成就西方極樂世界萬德莊嚴。這是萬德莊嚴裡頭的一種,也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身體產生變化,這個變化主導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清淨智慧,讓我們轉成什麼?轉成法性身。極樂世界是法性土,法性不生不滅。惠能大師給我們講過,法性清淨無染,所以叫淨土,真淨,一絲毫染污都沒有。法性具足一切法,能大師告訴我們,第三句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什麼欠缺都沒有。「本無動搖」,一切法都是波動現象。極樂世界沒有波動現象,它是法性,它不是阿賴耶。極樂世界,這裡講得很好,天人不動眾,天人是凡聖同居土,大概我們去往生的都在這個地方。所以他講天人就是講的我們自己,我們生到極樂世界,我們的身體是法性身,我們居住的是法性土。法性身、法性土原本只有實報莊嚴土才有,六道跟十法界都沒有,但是在極樂世界,六道是法性身、是法性土,那六道以上更不必說了。這是我們一定要爭取的,我們看到這個能不去嗎?讓我們自己在這個世間要修到這個境界,像佛在經上說要無量劫,要那麼長的時間。但是到極樂世界一生,我們一生就成就了。


這就是說明八萬四千法門,你選擇這個法門選對了,完全正確。在這一生當中,短短的數十寒暑之間,你就取得了極樂世界,這是無比的幸運。開經偈上說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我們遇到了。彭際清居士說,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」,我們也遇到了。這個機會遇到了要抓住,不抓住下一次遇到不知道到哪一劫!不是那麼容易遇到的,一定要珍惜。特別要珍惜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的會集本,實在不容易!我們的福報大,我們上一代的法師沒有遇到,黃念老的註解是更沒有看到過。黃念老註解這個本子,廣泛流通是最近十年的事情,現在總有幾百萬冊、上千萬冊,我們想都很有可能,學習的人愈來愈多。我給諸位說一句話,真話,地球上的災難愈來愈少了。為什麼?學《無量壽經》的人多,念佛的人多,求生淨土的人多,這種人是大福德人。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,所以災難減輕了,災難延緩了。我們要認真好好努力。


(本篇節錄自2012.6.30《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》第7集)


 






祈願見聞者  咸發菩提心  念佛生極樂  還來度有情


 









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菩提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