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《金剛經》之神奇,許多人有過體驗,看過《承德露露集團總工程師出家的曠世傳奇》和《震撼:在大悲寺修行一年全紀錄》的朋友都知道,那發願護持金剛經的八大金剛護法神,真是隨叫隨到,讓一切厲鬼邪魔不敢近前(即便那些附體的仙都遠遠躲避)。每當有博友說希望能找到一位具德上師皈依,本博主都會建議他每天念金剛經一遍併發願早日皈依具德上師(若指定欲皈依嘎瑪仁波切的則再加念上師嘎瑪仁波切長壽祈請文),許多人都如願了,念金剛經的建議出自宗薩仁波切。為什麼要建議念金剛經呢?因為皈依佛門需要極大福報,而念金剛經能為自己快速積累巨大福報,功德不可思議。本文節選自索達吉堪布的《金剛經開示錄》(正文為第13、14節課內容,附錄為第1、2、3節課內容節選),全文見:http://www.zhibeifw.com/ssfb/dxb/jingangjingksl.doc


 


      藏傳佛教有位著名的文學家叫炯尼夏智,大概是13世紀的人,他說佛經中的恒河沙有兩種解釋方法,一是恒河岸邊的沙子,一是泛指大海邊的沙子。不管怎麼說,以遍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作佈施,功德是無法想像的。不要說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,縱然以低劣的財物進行佈施,也有很大功德。《寶鬘論》中說:“施乞微劣物,後世獲百倍”給乞丐一點微不足道的財物,後世也能獲得百倍的功德。所以,只要相信佛語的人,都知道財佈施的功德不可思議。



      但與持誦《金剛經》的法佈施相比,財佈施的功德就不值一提了,佛經中處處都講了這個道理。因為法佈施涉及的是智慧度,它是遣除眾生無明黑暗的根本因,而財佈施只能讓眾生得到暫時的滿足,即生中吃得飽、穿得暖,無法斷掉生生世世的無明。然而,現在的世間人非常顛倒,對財佈施相當重視,對法佈施卻不屑一顧。



      世親論師把持誦《金剛經》的功德歸納為四方面:一、獲得廣大福德;二、能行難做之事(將三千大千世界遍滿七寶作佈施,凡夫根本辦不到,而念一遍《金剛經》,凡夫能夠做得到,且福德超勝於彼。);三、諸天恭敬;四、等同佛身後兩個功德明天再講,先宣說前兩個功德。



      持誦《金剛經》有廣大福德,這是不可思議的緣起力所致。什麼緣起力呢?因為這是佛陀的教言,若能依教奉行,做小小的善事也會得到極大的利益。《地藏經》中雲:“未來世中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佛法中所種善根,或佈施供養,或修補塔寺,或裝理經典,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滴,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,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。”《佛陀種性經》中也說:“于導師佛陀,雖做微小事,轉種種善趣,後獲菩提果。念《金剛經》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,但所得的功德無法衡量,大家應對此堅信不疑,這確實是佛的金剛語



      唐朝有個人生平念誦《金剛經》,後來得了麻風病,無人敢去照顧,家人不得不把他送到寂靜的山裡,任其自生自滅。他在那裡坐以待斃,看著身體一塊一塊糜爛,內心特別痛苦。有一天,森林裡來只老虎,他特別害怕,忽然想起《金剛經》中的四句偈,便閉起眼睛一直念。老虎走到他跟前,用舌頭舔他的傷口,他更加害怕,顫抖不已。過了一會兒,老虎走了,他睜眼一看,傷口完全痊癒了。還有,明朝有個人叫廣徹,他持誦《金剛經》而獲得了王位。因此,《金剛經》的功德不可小覷,即使只念四句偈,也能遣除無量痛苦、獲得無量福德。佛陀的金剛語無有欺惑,它並不是一種傳說,我們若能一心持誦,最終必可獲得菩提果位。


 


      受持、念誦、撰寫《金剛經》有什麼功德呢?



      “複次,須菩提,隨說是經,乃至四句偈等,當知此處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,皆應供養,如佛塔廟,何況有人盡能受持、讀誦。須菩提,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。



      佛告訴須菩提:“無論是誰,若能隨時隨地宣講這部經,就算只有四句偈,此處也是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等的供養境,他們會像對佛塔寺廟一樣恭敬。何況有人全部讀誦受持《金剛經》,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說了。須菩提,此人能成就最無上的稀有之法。



      此處的字面意思比較簡單,稍有智慧的人都會懂,但若沒有對內容進一步分析,不太精通經論的人經常會生一些懷疑:“為什麼有《金剛經》的地方,就如同有佛住世?”“念誦之人為何同佛塔寺廟一樣值得恭敬?”因此,依靠佛經論典的教證分析很有必要,倘若真正明白了這一點,這就是聞思《金剛經》的收穫。



      這裡,佛陀給須菩提講了此經的殊勝功德。什麼樣的功德呢?按照鳩摩羅什的本意和漢地許多法師的解釋,無論何時何地,不管是出家人、在家人,凡是宣說這部經典,乃至四句偈以上,其所在之處是一切天龍夜叉供養的對境,猶如佛塔。



      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:一個人宣講《金剛經》,他所在的地方是供養境,或者他這個人是供養境,眾生應視之為佛塔般恭敬。



      此處的“隨說是經”,意思只能理解為宣講,而無法包括念誦,給人的感覺是,念誦《金剛經》的人好像沒有這種功德。但在藏文當中,就有“念誦”這個字眼,即無論是自己念誦,還是為別人宣說,只要是四句偈以上,該處已成了真正的佛塔寺廟,諸天人理應恭敬所以,我覺得藏文的意思比較廣一點。



      為什麼會有如此功德呢?一、《金剛經》詮釋的是般若空性,它是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出生處。二、釋迦牟尼佛在《耳飾經》中說:“末法五百世,我現文字相,觀想彼為吾,爾時當恭敬。”末法時代佛陀以文字的形象應世,既然如此,《金剛經》肯定是釋迦牟尼佛,如果對其恭敬,必定會獲得加持。三、持誦《金剛經》的人與佛身無別,《大乘密嚴經》中說:“誰能持誦或攜帶此經,五無間罪也能淨除,此人實乃真正之佛塔”四、持誦般若經的人,是佛所派來的使者,在做如來的事業,如《妙法蓮華經》雲:“若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我滅度後,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,當知是人,則如來使,如來所遣,行如來事。”因此,噶當派的一位尊者曾說:“一個人的家裡若有般若經、佛塔、佛像,這就成了真正的佛堂



      有《金剛經》之處,諸天護法也會竭力護持。唐朝末年有個人,見一處非常廣闊清淨,遂以歡喜心在地上抄寫《金剛經》。年深日久,字跡已消失不現,但天人日夜守護該地,每當下雨雪冰雹,其他地方皆被淋濕,唯有此地是幹幹的一片,鄉民經常到這裡避雨。後來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觀察,得知曾有人在此寫過《金剛經》,故有天人保護不為雨淋,若無知踐踏經文有極大過失,於是勸鄉民不可到此躲雨。



      不僅書寫《金剛經》的功德很大,將其帶在身上也有不可思議的感應。唐朝有個人常把《金剛經》裝在口袋裡,魔眾準備危害他時,往往是無計可施。有一次怨敵向他射箭,雖然射中了心間,卻並未穿入受傷。



      當然,這些功德光是口頭上講,有些人不一定相信,只有通過各種教證來說明,才會知道《金剛經》跟佛陀沒有任何差別。而且,大家念誦經文時,肯定都會憶念佛陀,一旦憶念的話,佛陀就會住于你面前,《三摩地王經》雲:“何人憶念能仁尊,本師恒時住彼前。



      〖受持讀誦〗:這是鳩摩羅什翻譯的。唐玄奘的譯本與藏文比較相合,即“受持(漢地有些講義把“受”和“持”分開講,受是完全領悟,持是經常憶念。)、讀誦、究竟通利(究竟通利:圓滿精通了《金剛經》的所有道理。),及廣為他宣說、開示、如理作意”,而義淨只提到了“讀誦”。



      唐玄奘的譯本與藏文較全面。若有人諷誦、受持、書寫《金剛經》四句偈,功德自是無法言說,但如果能通達整個經義並如理作意,功德就更不待言了。之所以這樣說,憨山大師在《金剛決疑》中道出了原由:“以此四偈,即法身全體故,如佛住世,與弟子宣說無二故也。



      鑒於此,古來漢地大德對《金剛經》特別重視,尤其是大顛禪師,一生中曾抄寫1500遍《金剛經》,30遍《法華經》。要是叫我寫的話,不要說1500遍,就是150遍也有點困難。因此,人的精進心確實有天壤之別。



      受持四句偈有這麼大的功德,精通完整的《金剛經》,定能成就最無上之法——獲得如來果位,正如火中生蓮一樣稀有難得。而且,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實則為佛陀所在之處,一方面是末法時佛現文字相,另一方面《般若經》中雲:“般若所在之處,十方諸佛常在其中。故欲供養佛,當供養般若,般若與佛無二無別。所以天人會時時予以保護,不會受到邪魔外道的侵擾。即使有魔眾危害你,只要誠心誠意地念誦《金剛經》,彼等必定不敢近前作害



     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



      “因為《金剛經》是一切諸佛的秘訣,哪裡有此經典,哪裡就如同有佛住世,有尊重佛弟子的高僧大德駐錫。



      藏文中譯為“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為有佛,即為有上師”。意思是說,般若所在之處,佛陀在那裡,所有為眾生指路的善知識也在那裡,此乃佛的真正道場。



      按照漢文的解釋方法:般若所在之處,佛即在那裡,尊重佛弟子的高僧大德也在那裡。或者說,般若所在之處,佛陀在那裡,諸天非人也會尊重佛的弟子。


 


 


附:《金剛經》釋題與經義開講部分節錄


 


      《金剛經》又名《般若三百頌》,此經在漢地影響極廣,自鳩摩羅什法師翻譯出來後,修行人依靠它明心見性的公案不勝枚舉,普通人依靠它消災免難的感應也比比皆是。不僅如此,在藏傳佛教中,它的地位也舉足輕重,根本不同于其他般若法門。很多地方有這樣一種傳統:人死之後,若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內,為亡人念滿100遍《金剛經》和1000遍《解脫經》,此人便可得到解脫。而且,在一些長壽祈福的儀式上,人們也經常念誦此經。有關此經的繕寫,拉薩大昭寺及內蒙古的古代文庫中,收藏了大量用黃金、白銀抄寫的版本。



     《金剛經》的講義,藏地以前沒有,印度只有一本,而在漢地,學習報告、注疏等各種講義數不勝數,這一點,凡對《金剛經》有興趣的人,應該是非常清楚的。



      由於沒有藏文講義可作參考,所以這一次的傳講,我只有憑藉自己的能力,依靠對藏文經文的理解給大家講述。同時,希望你們好好參考漢地的相關講義,通過兩個月左右的學習,真正明白《金剛經》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。



      以前有種現象:某人學藏傳佛教回來,就開始誹謗《金剛經》,說這部經如何如何不好。這種情況非常可怕。所以這次我傳講,一方面是讓你們知道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圓融一味,根本沒有任何抵觸;另一方面,也為你們日後弘法提供一個很好的條件。《金剛經》的功德不可思議,大家若有機會講法,應當盡力弘揚《金剛經》,這對漢地眾生將有很大的利益!



      在漢地,不管是學禪宗、華嚴宗還是淨土宗,每個宗派都對這部經典非常重視我們五明佛學院的四眾弟子,若回去給人講《上師心滴》,別人可能不一定接受,但是開講《金剛經》的話,也許人人都十分歡喜。再加上許多人每天的課誦就是《金剛經》,若能了知其中涵義,這是相當有意義的。



      這次講解《金剛經》,有人建議以大圓滿的方式講,有人說以大手印的方式講,但就我而言,一方面相續中沒有這麼高的智慧,另一方面,我想講解《金剛經》的關鍵是讓大家明白它的真正涵義,若連顯宗的說法都不懂,一下子就想高攀大圓滿,可能有點不太現實。



      漢地很多法師和居士都講過《金剛經》,以前我也看過一些,覺得有個別講義不太圓滿,一些理論和實修方面的內容,似乎沒有真正提及。所以這次學習《金剛經》,我們先要把顯宗的說法弄清楚,《金剛經》詮釋的是中觀應成派的觀點,有了這個基礎,大圓滿、大手印的境界也就很容易得到了。



      釋題:金剛般若波羅蜜經



      在藏文和部分梵文譯本中,本經的全名是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唐朝的玄奘大師和義淨法師都是這樣翻譯的。



      〖金剛〗:以比喻的方式,將般若空性喻為金剛。為什麼用金剛為喻呢?《摧魔儀軌》中說,金剛有不摧、不壞、不變等七種特徵;佛教的公案中也說,帝釋天持的金剛有能力摧毀一座大山,但任何東西也無法毀壞它;《大智度論》四十五卷中雲:“一切結使煩惱所不能動,譬如金剛山不為風所傾搖……諸蟲來齧,無所虧損,是名金剛心。”故而,金剛有個不共的特點:能壞一切,而不為一切所壞。般若空性也是如此,它能摧毀各種各樣的邪見執著,卻不為任何一種邪見所毀,從這個角度來講,二者具有相同之處。



      你們在學習的過程中,不要認為:“漢地法師講得不好,只有我們上師講得最好。”要知道,漢地很多人一生致力於研究《金剛經》,他們對這部經的造詣非常深,且在一些講義當中,確實有不可思議的意傳加持。而我以前沒有講過,沒有學過,也沒有深入研究過,若認為其他法師都講得不好,這種想法有很大的過失!所以,大家在聞法時心態一定要擺正,切忌輕毀其他的高僧大德!


 


      〖般若波羅蜜〗:梵語為“巴(讀音ra,拼音)瑪達”,意思是智慧到彼岸,或者智慧度。



      在藏文的《金剛經》之前,本來還有“頂禮一切佛菩薩!”這是遵循藏王赤熱巴巾的欽定,可了知《金剛經》屬於三藏中的經藏。



      以上是題目的簡單介紹。



      漢地的《金剛經》有幾種譯本:最早的是姚秦鳩摩羅什翻譯的,後來北魏菩提流支、南朝真諦法師、隋朝達摩笈多、唐朝玄奘法師和義淨法師也譯過此經。



      其中,義淨法師的譯本與藏文對照最為接近。鳩摩羅什的在某些地方有一定出入,究其原因,我認為可能有兩個因素:一是當時印度佛教非常興盛,梵文的版本不同所致;另一個是因為鳩摩羅什翻譯時譯經場面十分龐大,約有四百多人,鳩摩羅什一邊口譯,旁邊的人一邊記錄,這個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紕漏。但不管怎麼樣,鳩摩羅什的譯本是大成就者以諦實語加持過的,受持讀誦的功德不可思議,古往今來無數人依此譯本開悟就足以證明這一點。



      至於藏文版的《金剛經》,只有一種譯本。我以前對照過拉薩、青海等處的版本,發現與《甘珠爾》般若部中收藏的一模一樣。



    正式宣講經義:



      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

      〖如是我聞:一時〗:這是結集者所加之文字,意思是說“我在當時聽到這樣一個金剛語”。聽到了什麼呢?就是下麵所講的《金剛經》。



      釋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,曾開許阿難等弟子結集三藏,為使後人生起信心,經首可加“如是我聞,一時”,經尾可加“天龍人非人等歡喜信受,作禮而去”等讚歎,中間可加“世尊問”、“文殊答”等連接文。大家都知道,佛經分為三種:佛陀親口宣說的、佛陀加持宣說的、佛陀開許宣說的。“如是我聞”雖然不是佛陀親口宣說的,但屬於佛陀開許宣說的部分。



      佛的教法共有三次結集:第一次是佛涅槃後第二年;第二次是涅槃後一百一十年;第三次有兩種說法,一是涅槃後一百八十年,一是涅槃後三百年。經過這三次結集,三藏全部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了。



      至於三藏的結集者,一般都認為,多聞第一的阿難結集經藏,持戒第一的優婆離結集律藏,頭陀第一的大迦葉結集論藏。由於《金剛經》屬於經藏,故“如是我聞”中的“我”是指阿難尊者。有人認為是大迦葉,但我覺得這種說法不太可靠。



      “一時”有兩種意思:1、指佛在某地說法的時間。佛教對釋迦牟尼佛的說法時間歷來頗有爭議,有人認為是49年,有人認為是45年,但這部《金剛經》是在哪一年哪一天宣講的,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,因此“一時”可解釋為某一天;2、凡夫說法需要固定的時間、固定的地點、固定的聽眾、固定的法門,而佛陀講法卻不必如此,佛可于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當中,于無量世界為不同眾生宣講不同的法門,這種境界甚深難測、不可思議,所以,這裡的“一時”包含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時。


 


      按藏傳佛教的講經方式,《金剛經》分為初善題目、中善經義、後善結尾。昨天講了初善部分,今天接著講中善經義。



      提到“三善”,我想起了以前的一個笑話:有位爐霍縣的幹部,經常喜歡看一些經論,有一次他在開統戰會議時說:“同志們,今天我們要開一個會。初善我先發言,中善我要講一些政治問題,後善祝大家吉祥如意……”(眾笑)



      如是我聞: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

      依照密宗的講法,此處是說五種圓滿:1、環境圓滿: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;2、時間圓滿: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的一時;3、眷屬圓滿: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;4、法圓滿:《金剛經》所詮的甚深意義;5、本師圓滿:三界導師釋迦牟尼佛。



      〖舍衛國〗:據《現觀莊嚴論釋》記載,舍衛國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(其餘的還有廣嚴城、鹿野苑等),佛陀在世時由孟光王(波斯匿王)統治。



      〖祇樹給孤獨園〗:它的來歷有一段典故:給孤獨長者皈依佛陀後,祈請佛陀來舍衛國傳法,並欲覓地為佛建造精舍。他發現祇陀太子的林苑清淨閑曠、適合靜修,所以打算購買。太子非常不捨得,為了打消他的念頭,對他開玩笑道:“你若能把這裡用黃金鋪滿,我就答應你的要求。”給孤獨長者回家後打開寶庫,用大象把黃金馱到那裡鋪地。由於給孤獨長者前世供養過六佛,今生能夠看到地下的寶藏,並可加持土石變成黃金,具有極為殊勝的福報。最後祇陀太子為其誠心所動,對他說:“以前我們商量賣地時,並沒有說這裡的樹也要賣,現在這塊地屬於你,但這些樹仍屬於我,讓我們一起供養佛陀吧。”以此原因,該地名“祇樹給孤獨園”。後來,給孤獨長者迎請天人在這裡建造了一座經堂,佛陀常在此地講經說法。



      1990年我隨上師如意寶前往印度,在日薄西山的某一天,朝拜了這座聞名遐邇的“祇樹給孤獨園”。如今那裡唯有一片廢墟,既沒有寺院,也沒有城市,只剩下了遺址的大概界限。當年,佛陀在此示現神變降伏外道六師,為了紀念這段歷史,在每年神變月(藏曆一月)的一日至十五日,拉薩都會舉行隆重的法會,我們學院也在這十五天中舉辦“持明大法會”。



      〖與大比丘眾,千二百五十人俱〗:藏文譯本和義淨法師的譯本中,除了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外,還有“大菩薩眾”。此譯本之所以沒有提及,應該是梵文版本的不同所致。就像《入菩薩行論》的頌詞,喀什米爾的班智達說有一千多頌,東印度的班智達說有七百頌,中印度的班智達說有一千頌,最後問寂天菩薩時,才知道一千頌是正確的。印度的經文經常在文字內容等方面有所不同,故大家不要一見到不同版本,就妄加斷言“這是真的”、“那是假的”!



      我個人認為,在梵文版本方面,藏傳佛教與義淨法師用的應該是一個,鳩摩羅什與唐玄奘用的可能是一個。你們在研究經典時,倘若發現不同之處,千萬不要隨便取捨。要知道,經典是具不忘陀羅尼的班智達結集而成,但他們的不忘陀羅尼就像現在的答錄機一樣,也有不同層次的差別,所以不能一概而論。



      《金剛經》的聽眾有小乘比丘,也有大乘菩薩,因此本經屬於大乘的範疇,《經莊嚴論》的意義可以盡攝其中。



      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



      諸眷屬聚在一起時,世尊于正午之前,著衣托缽到舍衛城中乞食化緣。



      〖著衣〗:世尊出門之前都要先整理衣服,我們弟子就更不用說了。不管大家穿藏裝還是漢裝,如果下山到城市里去,一定要看看自己的衣著是否整齊。有些漢喇嘛的衣服穿得很難看,每次見到他們時,就像見到了藏族的“濟公和尚”。作為一名出家人,不管穿什麼樣的僧衣,都應讓人看起來順眼。當然,這不是叫你們去學打扮,而是應有的威儀必須具足,否則會令世人對佛法產生邪見!



      〖乞食〗:有人會問:“佛陀為什麼也像我們一樣,中午肚子特別餓,要出去化緣呢?其實,佛陀並不是肚子餓,而是要給眾生一個積累資糧的機會,並借機為他們傳講佛法《秘密不可思議經》中雲:“佛陀體內沒有內臟,猶如金丸。”《金光經》中也說:“釋迦牟尼佛顯現上是在化緣,但並沒有享用這些食物,因為佛陀從來沒有饑餓。



      退一步說,即使釋迦牟尼佛的肚子餓,他也可依神通加持土木、石頭變成食物,而不需要向人乞討。依靠佛陀的加持力,一個東西能變化無量之多,就算是不好吃的食物,也會成為醍醐美味,誠如《現觀莊嚴論》中言:“在佛陀口中,低劣的飲食也能變成無上勝味。”以前釋迦牟尼佛在阿耆達國安居時遇到災荒,佛陀擔心阿難因出生王族而受不了這種苦,所以給他吃一粒青稞,致使他七天中沒有饑餓,以此因緣,阿難對佛陀的加持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和稀有感。不僅如此,佛陀還具有虛空藏等持,圓滿世間上的一切財富。因此,佛陀並不需要真正去化緣。



      現在世間上有些人說:“釋迦牟尼佛是乞丐王。”這其實是一種譭謗,有極大的過失!儘管佛陀確實帶比丘到城中乞食,但這完全是一種示現,就像佛陀雖已滅盡我執,顯現上還要說“我的弟子”、“我的施主”一樣。根據剛才的那些教證,足以說明釋迦牟尼佛並不是到了中午就餓得受不了,拿一個大碗跑到城市里去,不是這樣的!



      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



      佛陀于舍衛城次第乞食後,回到祇園精舍享用齋飯。吃完飯,收拾缽盂,洗淨雙足,在法座上跏趺而坐,身體端直,安住于正念之中。



      〖乞〗:現在的泰國也是如此,早上七、八點鐘天還沒有亮的時候,比丘們就托著缽,在馬路上赤足而行。此時施主們早已在十字路口拿著食物等候,看到比丘來了,就高興地排在路邊,對他們一一獻供。供養物除了食品以外,有時還有洗臉用具、衣服等。比丘的缽非常大,每次回來都滿滿的,早飯用完後,還剩下足夠的食物留待中午享用。



      在印度,化緣的時間一般是上午。而在部分佛經中,有時候也會看到比丘中午出去化緣,但這種現象在泰國是沒有的。



      〖洗足〗:吃完飯後洗腳,泰國也有這種習俗。以前喜饒嘉措格西去泰國時,國王親自為他端水洗腳。上次我們去雖然沒有這種待遇,但也是居士幫忙倒水的。



      〖敷座而坐〗:洗完腳後,佛陀在法座上端身正坐。值得注意的是,講法、聽法、修行時,身體的端直非常重要。有些人在家裡看書念經,經常喜歡斜靠著,這種姿勢相當不好。要知道,身不正則氣脈不正,氣脈不正,記憶力和修行就會受到很大影響。藏傳佛教歷來重視身體的姿勢,不管是念經也好、修行也好,都要求身體必須端直,跏趺而坐。說實在的,我的習慣也不好,平時喜歡靠著看書,今後一定要改過來!



      表面上看,佛陀吃完飯後,洗了個腳,在墊子上休息一下,安住于正念當中,馬上就要講《金剛經》了。


 


      鳩摩羅什翻譯的《金剛經》分三十二品,你們在理解的時候,若按這種方式劃分,意思會一層一層比較好懂。



     
經典與論典不相同:經典裡有很多重複的內容,所表達的意思也不一定是一個;而論典很有層次性,可以依靠科判來劃分,且論典還能使經文不明顯的意思明顯,散于各章節的內容歸納在一起。以前大家一直是學習論典,現在初學經典時,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。



     
在藏傳佛教中,《上師心滴》是非常了不起的法。而在漢傳佛教中,最殊勝的非《金剛經》莫屬。這次法王如意寶傳講《上師心滴》的同時,我也給你們傳授漢地最殊勝的如意寶——《金剛經》,希望大家珍惜!



     
時,長老須菩提,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



     
在玄奘法師的譯文中,前面還有時諸比丘來諸佛所,到已頂禮世尊雙足,右繞三匝,退坐一面意思是說,佛陀應供完後,身體端直,于正念中安住,此時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和大菩薩,親自來到佛前,在佛足下恭敬頂禮,右繞三匝,然後退到一邊安坐。



     
〖頂禮〗: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等,上等者是證悟頂禮,中等者是修行頂禮,下等者是五體投地、以三門恭敬頂禮。此處從顯現上講,是指平時的三門頂禮。



     
具體如何頂禮呢?眾弟子一一來到佛前,恭敬地跪在地上,用自己的頭頂觸碰佛的雙足。這種頂禮方式,根登群佩說,沿襲于古印度的宮廷,眷屬大臣為了表示對國王的尊敬,就請國王坐在高高的寶座上,自己用頭頂接觸王足。同樣,為了表達內心的恭敬,佛弟子也用這種方式頂禮世尊。在密宗的《時輪金剛》中,有時上師給弟子的灌頂,也要求弟子如此頂禮。



     
〖右繞三匝〗:現在很多佛教徒對右繞、左繞不太懂。一般而言,左繞有毀壞的過失,右繞有興建的功德。在藏地,只有苯波教轉神山、繞佛塔、轉經輪是左繞,除此以外,藏族人一看到左繞就害怕,擔心功德會毀壞。以前我去漢地五臺山時,常發現有信徒左繞白塔,當時隨行有位老喇嘛,看了以後特別心痛,由於不會說漢語,於是一直站在路上擋著,示意人們不要這麼繞。經藏中有《右繞佛塔經》,其中就講了右繞的功德。作為佛教徒,這些基本的常識一定要懂!



     
回到鳩摩羅什的譯本上:此時,長老須菩提從大眾中站起,袒露右肩,右膝著地,雙手合掌恭敬地陳白世尊。



     
〖須菩提〗是請問者,也是《金剛經》的關鍵人物,他顯現上是小乘聲聞,實際是文殊菩薩的化現。《般若經》中經常出現他的名字,由於他完全精通般若方面的密意,所以世尊宣講完大乘佛法之後,須菩提是第一個被開許傳講般若法門的人。



     
〖偏袒右肩〗:將袈裟搭在左肩上,右肩袒露于外。不是像有些人那樣理解的——把袈裟搭在右肩上。



     
〖右膝著地〗:一般來說,弟子在上師面前祈請時,都是左腳掌著地,右膝蓋著地,這樣的姿勢比較如法……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菩提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