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www.buddhanet.idv.tw/aspboard/dispbbs.asp?boardID=3&ID=33831&page=1


肆   四教觀念如何為用
 


希望講這些東西,不是變成紙上這樣講。
因為今天講天台,所以這樣講,平常都用不上,那就一點意思都沒有了。
我們學佛如果要保留老思想、老毛病、老知見,那就一點意思都沒有。
學佛就是要看看佛知佛見到底是什麼?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佛看這個世間到底是怎麼個看法?
我們用他的知見來改變我們原來的知見,這樣才叫做「學佛」。
不然學了半天,藏通別圓上課的時候都能講,下了課,思想觀念還是原來的一樣。
 




      一 修「假觀」破除「塵沙惑」
 


佛教修「空觀」,就是要幫助大家破掉我執,斷「見思惑」;
 修「假觀」是要破除「塵沙惑」。「塵沙惑」是什麼知道嗎?
「塵沙惑」是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,對眾生不了解,就是惑!
這個眾生到底在想什麼?他的問題是什麼?你該給他什麼?這些都不明白。
就好像當醫生,對病人到底是什麼病也不了解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對該給什麼藥也不了解,藥的藥性也不了解;
對病和對藥兩方面都不了解,這就叫做「塵沙惑」。醫生這是個比方。
這是說菩薩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,對眾生的狀況不了解,
    對佛法的藥,該給他什麼佛法的藥也不清楚;度眾生上的迷惑啦!
對於諸法個別個別的相不清楚,各別的相──法的別相不清楚。
法的別相很多,要一一了解,不了解就叫做「惑」。
那確實是有很多很多的迷惑啦!不過塵沙惑是有特定的一個範圍。
 



 


     二 修「空觀」破除「見思惑」
 


前面講修「空觀」斷「見思惑」。
「見」是見解上的迷惑,根本見解上的錯誤。
譬如說「身見」,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,我們已經用慣了嘛!
這種錯誤的見解整天都提在最前面的,每天開口一定是錯誤的見解擺在前面,
就太陽從東邊出來「我怎麼樣…」一定滿口都是胡言亂語,開口就是錯誤的見解。
見解上的錯誤,就是「見惑」;
思想和情意上的錯誤,像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是「思惑」。
修「空觀」是斷「見思惑」;修「假觀」就是在破除「塵沙惑」。
知道是空了以後,從「空」出「假」。
雖然知道這是空,不過各有假相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這個假相一一去了解它,所以叫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學習當中,就破除塵沙惑。
 



 


      三 修「中觀」破除「根本無明惑」
 


修「中觀」是破除「根本無明惑」。
因為不知道毛巾(前面 貳 藏通別圓四教的觀念 裡的比喻)原來就是我的心,不知道一切是唯心所現的,
認為諸法就是諸法,所以對於諸法虛妄地生起各種分別。
「中觀」就是要破除「根本無明惑」。
 



 


      四 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
 


有見思惑的時候,就有「分段生死」;分段就是一分一分、一段一段。
「變易生死」是從「迷」到「悟」的一種轉變,不像分段生死有一期一期的生命。
所謂變易生死,簡單來講,譬如說昨天我一個觀念不清楚,現在清楚了。
是不是從迷到悟、從不清楚到清楚?這樣也有變易!這樣一種微細的生滅。
 



 


      五 次第三觀與一心三觀
 


別教的根機是次第的修三觀──


先修「空觀」,斷掉見思惑,沒有我執了,也不用輪迴了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不會再入生死輪迴了,解決了生死的問題。
然後再修「假觀」,在度眾生方面,知道應病與藥。
由「空觀」和「假觀」開發智慧,幫助成就「中觀」,這是次第次第來修的。
如果是圓教,就是「一心三觀」。
這三觀可以同時修,所以叫「即」── 即空、即假、即中;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就是這三觀相即,同時在一念當中就完成。




 


     伍   淨宗心要
 


      一 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
 


再轉回正題,
為什麼要講天台,我們不是修淨土嗎?
這很要緊!念佛不能亂改題目。
不能說今天參禪,明天學天台,後天又…,換來換去,何有了期?
確實念佛就是要不改題目,老實念下去。
可是難就難在這個「老實」,也不知道念佛這麼殊勝,「老實」不下來。
今天人家說,這個禪宗的道場說是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,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很了不起,很快就會成就。
於是大夥兒就跑到那邊去,所以念佛組剩下沒幾個。
如果開個禪宗的課,一定人很多。為什麼?
因為沒讀過《觀經》,不知道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;


    這比禪宗「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更加直捷,更痛快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「是心作佛」,剛剛講一切既然都是唯心所現,你這個心拿來作佛,是心當下就是佛。
那比「直指人心,還要見性才能成佛」更直捷。
那假如不見性呢?所以徹悟大師說「見性難,作佛容易」。
見性很不容易,要離開心意識參;參到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,才有辦法見性。
你看《楞嚴》講的「捨識用根」,怎麼樣見性;見性不是這麼簡單。
可是,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只要拿現在這一念心來念「佛」,
    把佛整個果覺的全體(佛已經成就了),把他成就的果拿來作你的因地心,
    是心作佛,當下是心就是佛了。
至直捷,至圓頓。就這樣啊!一心裡面三觀都具足了。
佛修好了,就好比蘋果人家種好了。
你拿來吃,你所得的營養不是跟種蘋果的農夫吃蘋果一模一樣嗎?
          也沒有少得到什麼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通途法門是這樣,沒有藏通就沒有別圓;可是淨土法門是特殊法門。
確實沒有藏通,就沒有別圓;淨土法門是一個特殊法門。
像圓教的人還要「開圓解」,就是說,理解上要有圓教這樣的理解。
真的大開圓解,能夠解悟、開悟、悟到圓教的道理。
悟到以後,還要修圓教的觀法,修唯心識觀、真如實觀。
就剛剛樂樂菩薩問的問題:「碰到事相上,怎麼用上這些?」
開圓解的人就是要不時不時地用,時時刻刻都要用。
碰到每件事都要觀這是「唯心所現,因心成體,體即法界」,觀到一點都不間斷。
這樣觀「唯心識觀」,才是「名字即」而已。
漸漸還要修「真如實觀」,才到「觀行即」而已。
圓教的人要有圓解,然後還要修圓觀。
念佛的人只要念「阿彌陀佛」,不管有沒有開圓解,也不用開悟。
因為,他念的佛是開悟的佛,是圓觀已經修成就的佛;
所以,他每一念只要念佛,在這一念當中就具足圓觀。
雖然沒有圓解,也不是這樣修法;
可是他只要每一念,拿這個「念」來念佛,他就具足圓觀。
一念當然就有了,一念也有效啊!不然那一念要作廢啊!
妙就妙在這個「念」。
 



 


      二 怎樣是「念佛」
 


你要知道怎樣叫「念佛」。
念頭是真的放在「佛」,那叫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。
很多人是這樣:
「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……」他眼睛不知道在看什麼,東張西望。
「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……」看廁所裡面,上廁所看這邊畫個→,再往→一看,


    這邊又畫個↑請看上面,然後又看上面貼張紙條「上廁所不要東張西望」,
    這樣也叫念佛嗎?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還有人去打佛七說:
「真是!旁邊那個人怎麼念那麼大聲呀!我一定要把她壓過去。」
開始就「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……」大聲地一直念。
旁邊那個人一聽她這麼大聲,就再比她更大聲一點。
這個念頭是放在「比賽」,不是放在「佛」。
這是向阿修羅道進軍,所修的福報是要拿去阿修羅國作公主哦!
念佛福報很大,可是你的心,射箭電波的方向是對準阿修羅道發射,
所以是很有福報,不過是到阿修羅道去享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還有是這樣:
有人去打佛七,棉被沒有摺好,被人家掛個牌子叫「違規」。心想:
「哎喲!好大一個牌子,穿黑海青,大白牌,寫個大字『違規』,紅的,好顯眼!」
掛在身上百千萬斤重,掛了三天呢!好不容易三天以後可以拿下來。
一回去,哇!床上還有另外一個牌子。
「又有一個了,怎麼搞的!我明明棉被摺得很好。」
原來是為了摺棉被,把枕頭放到別床去了。心裡又嘀咕:
「哎呀!我一向棉被都摺得很好的,怎麼搞的會被掛這麼多違規牌呢!」
還有圍巾找不到,就忘記禁語,說:「你們有沒有看到我的圍巾?」
馬上後面師父就給她掛個「長舌」;「長舌」畫個大嘴巴。
還有東張西望,師父就馬上掛牌「懈怠」;
「懈怠」畫個蓮花,蓮花的花瓣都一瓣一瓣掉下來。
「哎呀!掛上這牌子,心裡很鬱卒(台語,意思是鬱悶)。」
那是在念「鬱卒」,那不叫「念佛」。
那是在念「面子」:
「本山人一向摺棉被摺得相當好,
怎麼會為了摺棉被給掛三個違規牌呢!真是太不可思議!」
這樣也叫「打佛七」?打妄想七,自己也不清楚。
果真這個念頭拿來念佛,
   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一句就了不起了,很不得了了!
可是偏偏又拿去念棉被、念枕頭、念違規、念長舌、還念……;


    是心作九法界,是心是九法界。
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就看你做不做。


    你要做,沒人攔得了你;


    你不做嘛!也沒人能奈你何。
要做也是你的事,不做也是你的事。
不過,下一句就是「你的事就是我的事,你的事就是佛的事。」
剛不是講互具互融嗎?
看念頭要擺在哪裡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我們剛剛就是在講這個「念」。
只有佛證到「無念」(註:無一切念,念真如)──真正的心體。
其他九法界,從等覺菩薩,乃至凡夫、動物,都是有念頭的。
既然都有念頭,沒有一刻沒有念頭,那就善用這個念頭。
善用這個念頭,是心作佛,是心就是佛。
善用這個念頭來念萬德洪名。
這萬德洪名是非常殊勝──萬德萬能,
念佛就把萬德萬能一起召來。
 



 


      三 體悟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
 


「阿彌陀佛」這個名字,不是用佛德的一部分立名的。
有的佛,像藥師佛是舉他的特殊功能,「藥師琉璃光」是有特殊意義。
所以蕅祖講佛的名字或舉因或舉果、或性或相;
有時候是舉他修行的因,有時候是舉他修行的結果,或是舉佛的行願,
都是舉德的一部分。
只有阿彌陀佛的名字是無量,他舉的是佛德的全體,而不是部分。
所以你只要念這個名字,就全攝佛功德,而且是攝佛功德的全體,而不是部分。
就拿我們這一念心來念無量德,來念佛德的全體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拜過八十八佛的菩薩應該知道「法界藏身阿彌陀佛」。
十方三世佛是共同一法身,阿彌陀佛叫法界藏身。
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可以說是法身佛的真言,從法身而流出來的真言。
阿彌陀佛就是咒語,而且是無上咒、無上陀羅尼。
陀羅尼的意思,就是「總持」: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。
諸佛可以把無量的威力濃縮集中在很簡短的文字裡面,
    只要舉出這個,就能發揮他無限的威力。
現在大家做電腦應該都很清楚,可以把好多東西濃縮在一個片子裡面;
    但是你要能讀出來,你會放出來,你會開顯出來用,那就無邊妙用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我們本來具有無限的性德,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。
我們的本體跟阿彌陀佛是同樣的,這是必須要承認的。
我們不要老是把「我」這個觀念局限在這個小小身體,認為這個才是「我」。
這個我可又有很多的缺點,自己想想很不能忍受。
那就在跟佛抬槓嘛──


    佛說這個不是我,你偏說是我。
我們要慢慢開拓(這本體),可是不要慢慢啦!命如果不夠長,慢慢也不成。
趕快開拓,承認佛性無限的性德才是我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以前我的大師父手痛,人家叫她檢查,說她肝臟有病。
檢查出來以後,諸位弟子都很關心,就問:「大師父你病情怎麼樣?」她說:
「病的不是我耶!這個不是我。」多少年學佛,總要把佛知佛見用上。
會生氣的那個不是我,真正的我是跟阿彌陀佛一樣大慈大悲。
(註:理體上生氣的不是我,事項上並不允許耍脾氣。)


不要把那個小小的身體當作是我,那就是《楞嚴經》所講的,
    說我們都只承認大海裡的那個小水泡,
    把那個小水泡當作是我,把整個大海都拋棄了。
就是一天到晚在肯定這個小水泡,才會冒出許許多多的痛苦和問題。
如果改變觀念:這個小水泡不是我,大海才是。
直下承當,就拿出跟阿彌陀佛一樣的本性,用那個心來念佛,叫
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「阿彌陀佛」就是無上咒王──咒中之王、無上陀羅尼;
也可以說像《心經》講的
「大神咒、大明咒、無上咒、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」。
我們跟佛一樣的本性,就用這句「阿彌陀佛」把它召喚出來。
 



 


     四 持名念佛的功德
 


以前安安老師問過我一個問題,她說為什麼《要解》裡面講
    「了此,方能深信佛力;
    信佛力,方能深信名號功德;
    信持名,方能深信吾人現前一念心性本不可思議。」
    為什麼信「心性」要繞這麼大一個圈圈呢?
我們不太相信我們有這個本性,
    天天用的這個「我我我…」都是身見的小我,是一個錯覺的我,
    並沒有去相信我們有自性偉大的能力。
要知道阿彌陀佛因地中發四十八大願,經過兆載永劫修行累積了無限的功德,
《要解》告訴我們,「以大願作我們多善根之因,以大行作我們多福德之緣」,
讓信願持名的人,每一念每一念都成就像佛一樣的功德。
你能念「一念」,你這一念就是佛,就不會落到其他九法界去。
你不念佛,就一定落在其他的法界。
不念佛就是在打妄想,打妄想準備去做什麼呢?
打妄想,不要再耗力氣自責,立刻回到阿彌陀佛,馬上是心作佛,是心又是佛了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我們再繞回來講剛剛《要解》這一段。
知道了佛修這樣的願行,成就這樣偉大的功德,
知道佛力無邊,信佛力才能深信名號功德。
因為一念佛,念到這個名號,就召喚出佛力來;佛力融攝在名號裡面。
你要知道佛力到底有多偉大,才能知道這一句名號有多偉大。
那麼名號是誰念呢?大家都能念!
能念這樣偉大名號的心性,就跟這個名號一樣的偉大。
知道自己有這樣偉大的靈性,就不要辜負己靈。
所以《勸發菩提心文》裡面,一直勸我們要尊重己靈,


    尊重自己有能夠成佛的可能性,尊重我們有像佛一樣的靈性。
所以不要糟蹋啦!糟蹋了,整天人我是非。
 



 


     五 當下念佛,當下與佛無量功德相應
 


歡喜菩薩的媽媽叫歡喜婆婆,她是整天做環保念佛。
早上四點鐘已經不見人影了,
    她腳踏車一踩上去,就「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……」
    到處去收回收的紙板、罐子種種。她說:
「做環保,沒煩惱。」她都笑得很開心。
「做環保,沒是非。」她說都忙得不得了,哪有什麼是非。
反正她念佛都已經來不及了,行善都來不及了,哪有時間跟人家是是非非?


這是尊重己靈,她知道她的生命要怎麼用。
人家在議論,嘲笑說:
「那一定有分到錢,不然怎麼會那麼拼命。
一大早,天未亮就一直忙,忙到中午忘了吃飯,晚上忘了睡覺。」
她的孫子跟她說:「阿嬤!您要記得睡覺。」
只要東西有很多要分類,就做到忘記睡覺,中午就忘記吃飯;就是忘了!
歡喜菩薩說:「若是看到一大堆(回收物),就要歡喜在先。
看到一大堆,就是蓮花很大朵,就要越分越高興。
今天歡喜,明天就更歡喜,明天比今天更歡喜,這樣就好了。」
歡喜菩薩他們念佛都不管有沒有一心不亂,現在念就是。
今天念,明天還是念,不求結果。
她是當下、當下,一念、一念,就是這樣念。
當下念佛, 當下跟歡喜光相應,
           當下跟佛無邊的性德就相應。
她只管「當下」,不管結果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我們煩惱一堆,就是在那裡計劃。為什麼?因為要求得一個結果。
什麼結果?要什麼結果?
一片迷惑,「今有後空」也不是,「當體即空」也不是,一片邪知邪見。
先來計劃,可是計劃又不如變化;
    計劃老半天,結果情況都跟原來計劃的不一樣,
    又很懊惱為什麼會跟我計劃的不一樣呢!
整天就在搞這些名堂,一堆妄念。
不曉得想要得到什麼?得到「老病死」嘛!不然會得到什麼?


還不如人家現在念,每一個時候都是現在念。
          現在念,現在歡喜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歡喜菩薩說:「我都不管那麼多。」
她先生有一天煩惱得睡不著覺說:
「我這些地沒登記給孩子,萬一我死了,他們遺產稅不知道付得起付不起?」
她說:「唉!你煩惱得太多了!
我只要今天歡喜,明天又歡喜,天天都歡喜就好。
明天比今天歡喜,後天又更歡喜,我只要這樣就好,不用想那麼多。」
她最會過生活,每個時候都過得很有意義。
她聽到附近火災,馬上就過去幫人家整理火災的現場,安慰受災的人。
那邊做完了,又去哪個地方做回收。
隨時隨地都是「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……」就這樣歡歡喜喜地念。
她去放生,她說她看每一條魚都在笑,能夠看出魚在笑。
她什麼都在笑──高麗菜在笑,天空也在笑,每樣東西都在笑。
那就是活在當下,歡喜在先,念佛在先;
她把念頭用到最精華的地方。
我們有時候不好好攝心,一天到晚都煩惱。
你煩惱一天,她歡喜一天,每天都這樣越差越遠。
所以人家要是生到實報莊嚴土,
      我們如果能吊上火車尾生凡聖同居土,那是說若能吊得上。


 



 


 


     陸 「憶佛」與「念佛」
 


      一 如何是「憶佛」
 


憶佛就像母親憶念小孩,
    她早上起來煮菜,雖然沒有看到小孩,她也不是一直叫小孩的名字,
    說「直直(註:人名)、直直……」這樣一直叫。
她就是早上起來煮飯是為了孩子,等一下洗衣服又是為了孩子,
    打掃也是為了孩子,聽人說什麼吃了比較營養就去買,也是為了孩子。
她雖然不是一直在念名字或叫他,可是她的心一直以他為中心在憶想著,
    可以說所有起心動念都繞著這個中心點。
憶念可以這樣「想」啊!
我想到C老師,我可以想到C老師的形狀,可以想到C老師的聲音,
    可以想到C老師這裡綁一個辮子,說要跟安安老師做「管院雙傑」。
因為她們練習頂上拉起的時候,從頭髮上綁了一撮。


C老師看安安老師綁一撮,她也說那她是不是也綁一撮呢!這樣方便提起。
兩個人綁這樣子去學校是「管院雙傑」。


我也可以想到這樣,這都叫「憶」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「憶」是很平常的一個字,大家都清楚。
你拿這個「憶」來憶佛,可以憶佛的精神、
    憶佛的容貌、佛的相好、佛的音聲、佛的開示,這都是憶佛。
今天想要殺生,這蚊子叮我一下,很可惡!想打下去。
   「不行!」佛叫我不可以殺生。
這就是憶佛,想到佛的教導。


 



 



      二 如何是「念佛」
 


念佛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安住在佛。
其實憶佛和念佛意思差不多,不過念佛比較有特定的涵意。
念佛比如說有「觀像念佛」,看到佛像的時候,念頭就是佛,這是觀像念佛。
也可以觀想佛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像《觀經》講的觀想,
      觀想到從佛的蓮座、佛的眉毛、白毫一樣一樣觀想,這都是觀想。
觀想就是用心想,可以想得好像看見一樣。
還有「持名念佛」,就是叫這個名字,這也是念佛。
「實相念佛」就是像剛剛講的圓教的道理,念自性佛,念實相、中道實相的道理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圓教圓滿的道理,那就是我們自性的佛,這也算是念佛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「念佛」有比較特定的涵意,應該是念頭比較細一點,
「憶」是比較概括的一種狀況,總之是都用到心想。
《楞嚴經》講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」
有的人在佛堂裡念佛「阿彌陀佛!阿彌陀佛!……」,
等一下出佛堂的時候,就把佛留在佛堂裡面,出去就自己出去,佛是不帶出去的。
拜佛嘛!是在佛堂裡面拜,出去可是一點佛的精神都沒有。
這樣是打成兩截,「生活」和「念佛」打成兩截。
其實真正的念佛,應該要把佛的精神納入心,把阿彌陀佛的本願完全納入心。
我常常說好像一隻柴點著了火,
    把佛的精神當作火,你這個柴真正點著了火,柴到哪裡,火就到哪裡。
不要把佛留在佛堂裡面,一出了佛堂,待人處事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。
那就好像規定一個小孩在這裡坐著叫媽媽,開始想媽媽想一個鐘頭。
坐下來就開始「媽媽!媽媽!……」叫一個鐘頭,
      等一下出去玩,把媽媽忘得一乾二淨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你不喜歡佛,要去極樂世界跟佛住無量壽的時間,那不是很苦嘛!
你一定要弄清楚你是不是真的喜歡佛。
否則的話,去極樂世界又要永遠跟他在一起,那豈不是太苦了嗎?
要把佛弄清楚、認識清楚嘛!
不然的話,一個人都不認識,說搬去跟他一起住,
    還永遠跟他住在一起,這可是很危險的事情哦!
我們跟佛到底是什麼關係?其實是一體的關係。
共同一法身,你的本性和他是完全一樣的,而且是一體的。
有很多念佛人把佛當作像爹娘,當作父母親一樣的這樣念。
我們現代人對父母不大孝順,念起來又隔了一層。
大概談戀愛的時候,比較會去思念對方,
 所以說念佛也是要有這樣,叫「心上人」,「教我如何不想他」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


有沒有人不念佛不會過日子的?
現在師父規定某人「棒棒!從今天開始不可以念佛!」
我是這樣,你叫我不要念佛,我不知道要幹什麼耶!


          一天不要念佛,不知道怎麼過生活。
規定「你不要念佛」,這是不可思議,不念佛已經不太可能了。
這是要經過一段時間,認識佛,去培養──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一個念頭跑了,又立刻拉回來。
 


       ]      ]      ]
      


你真的知道念佛好而不念佛,這個人不知道怎麼形容啦!
你明明知道某些事不好,娑婆世界有很多事不好,那你又偏要,
    這個人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,這比我幼稚園考不上還糟糕。
一位法師常常感嘆說:
「人真的是追求快樂、喜歡快樂嗎?我看不見得,我看人都喜歡痛苦。」
大家仔細思惟,她講得很有道理。
明知道不好又偏幹,那不是喜歡痛苦是什麼?對不對?
明知道佛好、極樂好,又不真的想去,那不是喜歡痛苦,是喜歡什麼?
所以喜歡快樂的人很少。
我看大概歡喜菩薩他們這一家子比較喜歡快樂,
    每一天思想都會往快樂地方發射,凡事都會想到快樂地方去。
其他的好像都是往痛苦的地方鑽,
    覺得這樣不好,可是偏偏天天幹這樣不好的事情,


    好讓自己痛苦,也不知道要得到什麼。


 



 



      三 童子問如何克服看不起人的心
 


你已經知道不要用看不起的心,知道就是個轉折處。
如果你不知道,不小心看不起的心已經升起來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
你現在既然能問這個問題,就是你能察覺到你是看不起,
      而且你也知道看不起不妥當,應該換恭敬心、憐憫心。
菩薩的心應該是看怎麼幫助他,幫助他出離。
或者你不要動念,自己安住在佛號上。自己先成就了,會游泳了,再去做救生員。
現在東管西管,大概管得連自己都淹死了都有可能。
今天管管這個人談戀愛不好,等一下又管管那個人愛錢不好,
那不是整天生煩惱就好嘛!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菩提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